新環(huán)保 “地球之舟”在荷蘭悄然興起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在一個春寒料峭的上午,30多歲的荷蘭小伙保羅正在自家住宅的工地上干得熱火朝天,我造的這種房子有個特殊的名字,叫地球之舟。他說,這是一種新式的環(huán)保建筑。

地球之舟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建筑師邁克雷諾茲提出的一種房屋建筑理念。它蘊含著建筑師希望減少能源消耗和環(huán)境污染,承載人類在地球上更好居住的夢想。

保羅正在建造的這座小屋,位于荷蘭東部小鎮(zhèn)奧爾斯特。這里已開發(fā)了一整片地球之舟居民區(qū)。有40位成年居民申請了這塊地,并正動手建造自己的未來環(huán)保小屋。

作為歐洲首片地球之舟小區(qū),這一片23棟民居將完全按照此類房屋的三條黃金理念建造。所謂三條黃金理念就是:首先,它的建筑材料應該完全來自建筑所在地,并盡可能多使用可再生材料;其次,房子必須使用天然能源,可以完全獨立于電網(wǎng);最后,要適合沒有任何建筑技能的普通人自行建造。

地球之舟是一種零污染建筑,可以說是用盡可能多的可再生垃圾建造而成的,能源供應主要靠太陽能電池板。保羅一邊忙碌著一邊向記者介紹:住戶可以完全不依賴電力系統(tǒng)而自給自足地生活,也就是說不接入電網(wǎng),而且人們自己種蔬菜,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

保羅的小屋有著拱形的外墻,外墻的一面鋪滿了太陽能電池板。而整個建筑呈馬蹄形展開,并有傾斜的窗戶,更有利于在冬季獲得陽光和熱能。

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被動式太陽能來取暖。房子的南面有一面玻璃墻,這些玻璃可以讓陽光盡可能多地穿過墻壁。保羅說:這樣即便不用電,靠著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太陽直接的熱量,也可以解決屋內(nèi)取暖問題,至少在一年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沒問題。

利用工作間隙,保羅帶領(lǐng)記者走入他未完工的小屋內(nèi)部參觀。它看起來有點像一個蒙古包,不過在它的拱形穹頂上還留了一個圓形玻璃頂窗,所以又有點像小禮拜堂。小屋外墻主要由廢舊輪胎填沙造成,內(nèi)部墻體目前則鋪著一層秸稈。

這些墻壁可以吸收太陽光,而當室外變冷時,它們又可以把熱量輻射進房間里。這也是為什么房子不需要任何額外的供暖設備。保羅自豪地告訴記者: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再次利用的材料。這也是這種房屋環(huán)保理念的另一種體現(xiàn)。

地球之舟的發(fā)源地是陽光充足的美國新墨西哥州。然而,這種建筑的設計原理并非在哪里都適用。比如在荷蘭北部陽光稀少,這種一切靠陽光的房子就難以維持。阿爾伯特斯密特是荷蘭北部茨沃勒一座地球之舟餐廳的老板,在冬天因為能量入不敷出,他的餐館就只能停業(yè)。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這座地球之舟其實是新墨西哥州此類建筑的翻版。但是,這兩個地方氣候完全不同。斯密特先生有些無奈地說:在建造這樣一個房子之前,必須想好你所面對的自然環(huán)境。我們這兒其實并不是很適合。陽光不太夠。

也正因如此,地球之舟在世界不同角落必須經(jīng)過因地制宜的改造,到目前為止,全球一共只有大約1000座這樣特別的房子竣工。當然,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改進方案,這種獨特的環(huán)保小屋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79090.html

相關(guān)閱讀:中東名河??底格里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