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要注重體驗和感悟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科目。歷史教育對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特點之一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僅僅包括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即學生掌握知識量的增長和技能的增強,還要在思想素質方面,使學生在思想和心智等方面獲得發(fā)展。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呢?我認為離不開體驗和感悟。歷史是活生生的過去,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和規(guī)律。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歷史知識往往是通過"告訴"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忽視了學生內在的體驗和感悟。而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了解歷史、體驗過去、感悟未來,激發(fā)學習興趣。

一、體驗

在歷史教學中,如果只追求對歷史知識或規(guī)律的把握,在角色上總是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旁觀者,那么再悲壯、雄美的歷史也無法激起內心的波瀾。因而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情景、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感受歷史的靈魂并與歷史人物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參與和體驗歷史真實,從而實現人類理想和精神的傳承。

(一)走進歷史人物,體驗他們的精神和情感。中國古代哲人非常重視個人情操的培養(yǎng),勸導人們追求真、善、美,提倡求真、行善、崇美?鬃诱f:"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次之謂大丈夫。"《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言論所提倡的氣節(jié)操守,所申明的做人準則和處世原則,今天讀來仍讓人熱血澎湃,對學生人格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重要價值。

(二)走進歷史事件,體驗歷史情境。歷史是由過去發(fā)生的眾多的歷史事件組成的。而這些歷史事件距今年代久遠,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講述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那么如同"隔岸觀火",把鮮活的歷史枯燥化了。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真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讓過去的歷史人物、場景走進師生的視野,是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激發(fā)興趣的最佳途徑,尤其是許多歷史事件、人物都被搬上銀幕,也有大量的文獻紀錄片,我們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節(jié)選片段,如:講抗日戰(zhàn)爭時在課堂上播放《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片段,講新中國外交時播放《周恩來外交風云》,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歷史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走進身邊的歷史,體驗今昔對比。我們每天都在創(chuàng)造歷史,歷史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教學中,讓學生體驗身邊的歷史,對歷史會有切身感受。如講到改革開放時,讓學生調查了解自己家庭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學生很容易看到住房的改善、家用電器的增多、交通工具的改進、商品的極大豐富……通過前后對比,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給每一個家庭帶來了巨大變化,從而對黨的現行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強了對未來的信心。

二、感悟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引導人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現實社會是過去社會的延伸。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明確未來方向?梢哉f學習歷史是為了體驗過去,感悟未來。

(一)從歷史中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先秦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強調人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使之為人所用。莊子則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近代以來,伴隨現代化進程,人類對自然瘋狂的掠奪,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通過對這段歷史的學習,使學生感悟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樹立環(huán)保觀念,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二)從歷史中感悟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合作。個人總是生活在集體之中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21世紀是競爭與合作的時代,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因此歷史教育必須體現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能力。距今兩千多年的孔子主張"仁愛",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說:"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歷史上關于合作的史實很多,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到:如果不善于和其他人合作,那么一個人的發(fā)展便是有限的。

(三)從歷史中感悟國與國之間的文明交往。文明的交流是貫穿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始終的。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要落后的。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已成為共識。歷史教育既要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軌跡及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文化精華,更要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優(yōu)秀遺產,尊重其他民族和國家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正確看待國際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

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說過:學生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要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僅靠灌輸和被動接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和感悟歷史。教師灌輸的知識很容易忘記,而自己體驗和感悟到的東西,才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79324.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最常見的六種成功模式,只可借鑒切勿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