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信息系統(tǒng):只能存儲、管理數據,不能將數據在空間上的分布表現(xiàn)出來。
地理信息系統(tǒng):除了一般信息系統(tǒng)的功能外,還能顯示數據的空間分布,并且有強大的空間查詢、分析、模擬、統(tǒng)計和預測等功能。
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功能:
作為地理數據、地理信息自動處理與分析的系統(tǒng),可遍歷數據采集?分析?決策應用的全部過程,并能回答和解決以下五類問題:
位置即在某個地方有什么的問題
條件即符合某些條件的實體在哪里的問題
趨勢即某個地方發(fā)生的某個事件及其隨時間的變化過程
模擬即某個地方如果具備某種條件會發(fā)生什么的問題
模式即某個地方存在的空間實體的分布模式的問題
我國的GIS的發(fā)展特點: 起步晚;速度快
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tǒng)與城市管理:
2、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道路交通中的應用: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太陽光線對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用H表示)。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因此,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為90°,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是0°。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它的大小隨緯度不同和季節(jié)變化而有規(guī)律地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按節(jié)氣:
節(jié)氣 | 太陽直射點 |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
春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
夏至 | 北回歸線 | 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
秋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
冬至 | 南回歸線 | 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
歸納 | 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為90°,距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越遠則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 |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按緯度:
緯度地帶 |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 |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漸增大,北半球夏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漸縮小,到北半球冬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
南北回歸線 之間的地區(qū) | 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
南北回歸線上 | 一年中有一次太陽直射,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 | 北半球冬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漸縮小,到北半球夏至日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
一年中同一緯度地區(qū)的正午太陽告訴隨時間變化圖:(北半球)
2、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jié)變化:
地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時晨昏線通過兩極并平分所有緯線圈外,其它時間,每一緯線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長的晝弧和夜弧兩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轉一周,如果所經歷的晝弧長,則白天長;夜弧長,則白晝短。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見下表:
(1)從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jié)。以24節(jié)氣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為起點。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jié)的有規(guī)律變化,傳統(tǒng)農業(yè)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yè)生產,有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的諺語。
黃赤交角是影響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是:低緯大而高緯小,春秋二分,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jié)變化是: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冬至日前后達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則相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帶,太陽每年直射兩次。
(3)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起點。比我國天文四季晚一個半月。
4、五帶劃分:
以地表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來劃分熱帶、溫帶、寒帶。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機會,接受太陽輻射最多。
溫帶:回歸線與極圈之間,受熱適中,四季明顯。
寒帶:極圈與極點之間,太陽高度角低,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
地球公轉與直射點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關系。
重點詳解(一)??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計算:H=90°-|φ-δ|。其中H為正午太陽高度數,φ為當地地理緯度,永遠取正值,δ為直射點的緯度,當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負值。
在實際的解題中,許多時候并不需要運用此公式。由于在某地點正午太陽高度與直射點太陽高度差值等于它們的緯度差,所以利用下面公式計算更為方便;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H=90°-δ,其中δ為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
2、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的應用:
(1)確定地方時
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最大值時,就是一天的正午時刻,此時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2)判斷所在地區(qū)的緯度
當太陽直射點位置一定時,如果我們能夠知道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就可以根據“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規(guī)律,求出當地的地理緯度。
(3)確定房屋的朝向
為了獲得最充足的太陽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的位置有關。
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
太陽直射點上,物體的影子縮短為0;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長。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時刻。
日影永遠朝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極點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長,夏至日最短;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極點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長,冬至日最短;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時日影最短(等于0)
(5)計算樓間距、樓高
為了更好地保持各樓層都有良好的采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
緯度較低的地區(qū),樓距較小,緯度較高的地區(qū)樓距較大。以我國為例,見下圖,南樓高度為h,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最小樓間距L=h?cotH。
![](http://www.yy-art.cn/uploads/allimg/180107/21353Q357-6.gif)
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與太陽光線垂直;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與地面的夾角同正午太陽高度互余。
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不斷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與樓頂平面之間的傾角,使太陽光與受熱板之間成直角。其傾角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關系為α+h=90°(如圖所示)。
![](http://www.yy-art.cn/uploads/allimg/180107/21353Q163-7.gif)
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點的關系
①正午太陽高度一定是指當地正午12點整的太陽高度,但是太陽不一定直射當地所在的緯度。
②太陽直射點必須是在緯度23.5°之間來回移動,緯度大于23.5°的地方太陽不能直射,但有正午太陽高度,只是其正午太陽高度一定小于90°。
③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及其應用都與當地緯度和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有關,二者缺一不可。
④太陽直射點以一個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及其之間來回移動,故直射點大約每個月移動緯度為8°,每移動1°大約需要4天。
⑤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與太陽直射點密切相關,距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距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重點詳解(二)??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總會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陽直射的情況),影子的朝向與太陽方位相關。同一時間在不同緯度地區(qū),太陽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緯度地區(qū)在不同時間,太陽方位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
(1)同一地區(qū)在不同節(jié)氣日影的朝向(以北半球為例)
①赤道地區(qū)“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地區(qū),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陽升落方位的緯度就是太陽直射的緯度。
赤道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東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東南 |
春秋分 | 正東 | 正西 | 天頂90° | 無 | 正西 | 正東 |
冬至 | 東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東北 |
②北回歸線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現(xiàn)極晝極夜的緯度地區(qū),緯度越高,太陽升落的方位偏移正東的角度越大。
北回歸線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東北 | 西南 | 天頂90° | 無 | 西北 | 東南 |
春秋分 | 正東 | 正西 | 正南66°34′ | 正北 | 正西 | 正東 |
冬至 | 東南 | 西北 | 正南43°08′ | 正北 | 西南 | 東北 |
在開始出現(xiàn)極晝的地區(qū),太陽升落方位為正北,即東偏北90°。
北極圈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正北 | 正南 | 正南46°52′ | 正北 | 正北 | 正南 |
春秋分 | 正東 | 正西 | 正南23°26′ | 正北 | 正西 | 正東 |
冬至 | 極夜無日出日落 |
在極晝期間,北極點上,由于太陽周日視平圈始終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陽高度沒有變化,始終等于該日直射點的緯度,太陽只有方位變化而無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在春分秋分日,極點晝夜平分,此時太陽高度為0°,剛好沒入地平圈。
北極點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無 | 正南 | 正南23°26′ | 正南 | 無 | 正南 |
春秋分 | 正南 | 正南 | 正南0° | 正南 | 正南 | 正南 |
冬至 | 極夜無日出日落 |
①“二分日”南半球不同地區(qū)日影的朝向
春分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不同地區(qū)日出、日落的方位都是正東升、正西落(除南極點),并且隨緯度的升高太陽視平圈與地平圈所成二面角由90°變?yōu)?°。即太陽高度由90°減為0°
春分秋分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正東 | 正西 | 天頂90° | 無 | 正西 | 正東 |
南回歸線 | 正東 | 正西 | 正北66°34′ | 正南 | 正西 | 正東 |
南極圈 | 正東 | 正西 | 正北23°26′ | 正南 | 正西 | 正東 |
南極點 | 正北 | 正北 | 正北0° | 正北 | 正北 | 正北 |
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南極圈及其以內出現(xiàn)極夜,赤道地區(qū)太陽從正東偏北23°26′垂直升起,從正西偏北23°26′垂直落下。緯度越高,偏移正東向北的角度越大,極夜時剛好日出日落方位收縮為一點,位于正北方。
夏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東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東南 |
南回歸線 | 東北 | 西南 | 正北43°08′ | 正南 | 西北 | 東南 |
南極圈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南極點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極夜 |
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極圈及其以內出現(xiàn)極晝,赤道地區(qū)太陽從正東偏南23°26′垂直升起,從正西偏南23°26′垂直落下。緯度越高,日出偏移正東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正西向南的角度越大,到極圈時剛好日出日落位于正南方。
冬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陽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東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東北 |
南回歸線 | 東南 | 西北 | 天頂90° | 無 | 西南 | 東北 |
南極圈 | 正南 | 正北 | 正北46°52′ | 正南 | 正南 | 正北 |
南極點 | 無日出日落,太陽都位于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
晝夜長短的變化:
以北半球為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緯度變化: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jié)變化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遙感技術(RS)的應用
遙感技術的概念:
所謂遙感,就是遙遠的感知,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wèi)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是指借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不與探測目標接觸的情況下,記錄目標物對電磁波的輻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標物的特征、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探測技術。
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遙感的關鍵裝置,是一種被稱為傳感器的儀器。傳感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接收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由于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對遙感信息進行處理和判讀分析。
遙感技術系統(tǒng)與分類:
一、遙感技術系統(tǒng)的組成:
遙感技術系統(tǒng)由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以及相關技術組成。
遙感平臺:是裝載傳感器的工具,按高度,大體可分為地面平臺、航空平臺和航天平臺三大類。
傳感器:是遠距離感測地物環(huán)境輻射或反射電磁波的儀器,如照相機、掃描儀等。
遙感技術的工作流程:
二、遙感的分類:
分類標準 | 類型 |
遙感平臺的高度 | 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 |
電磁波的波譜范圍 | 紫外遙感、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微波遙感、多譜段遙感 |
應用領域或專題 | 環(huán)境遙感、大氣遙感、資源遙感、海洋遙感地質遙感、農業(yè)遙感、林業(yè)遙感 |
傳感器的工作特點 | 主動式遙感、被動式遙感 |
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比較:
航天遙感 | 航空遙感 | 近地遙感 | |
遙感平臺及高度 | 位于大氣層外的衛(wèi)星、宇 宙飛船等,高度大于80千米 | 大氣層內飛行的各類飛機、飛艇、氣球等,高度小于20千米 | 三角架、遙感塔、遙感車(船)、建筑物的頂部 |
成像 特點 | 比例尺最小,覆蓋率最大,概括性強,具有宏觀的特性;多為多波段成像 | 比例尺中等,畫面清晰,分辨率高,可以對垂直點地物清晰成像;多為單一波段成像 | 比例尺最大,覆蓋率最小,畫面最清晰,多為單一波段成像 |
應用 特點 | 動態(tài)性好,適合對某地區(qū) 連續(xù)觀察,周期性好 | 動態(tài)性差,適合做長周期(幾個 月及更長)觀察 |
遙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地物在不斷地吸收、發(fā)射(輻射)和反射電磁波,并且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不同。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遙感是利用裝在飛機或人造衛(wèi)星等上面的光學和電子設備,接收地球上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再傳回地面接收站,使用處理和識別設備進行處理和分析,獲得地物的信息。
遙感技術的應用:
1、遙感與資源普查:
應用領域 | 具體內容 | 備注 |
礦產資源 | 蘊藏礦產的地方有許多是地質 斷裂或環(huán)形構造帶,較容易借助 遙感技術“發(fā)現(xiàn)”礦產 | 人們只需要分析遙感圖 像就可以劃定蘊藏礦產 的大致區(qū)域 |
生物資源 | 通過遙感圖像解譯或圖像處理技術, 提取植被的分布、類型、結構、健 康狀況、產量等數據 | 為農業(yè)、林業(yè)、城市綠化、 環(huán)境保護等部門服務 |
2、遙感與環(huán)境災害監(jiān)測: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遙感將不僅為人們提供信息資源,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與交往方式,而且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災害預警等方面發(fā)揮巨大作用,有助于災害的預防、環(huán)境的治理和保護。
應用領域 | 具體內容 | 備注 |
環(huán)境監(jiān)測 | 荒漠化、土壤鹽漬化、海上冰山漂 流、海洋生態(tài)、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植被變化、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 | 有利于人們了解環(huán)境變化,使 環(huán)境得到保護和改善 |
災害監(jiān)測 | 旱情、水災、滑坡、泥石流、地震、 農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 有利于防災減災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83620.html
相關閱讀:中國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