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第一經濟大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巴西是拉美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也是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次于西方七大國,人均2680美元,按世界銀行分類屬中上等收入國家,也是西半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
長久以來,巴西的財富基本上皆來自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可以栽種大量咖啡和甘蔗的肥沃耕地,和富藏黃金、礦石、鐵、錳與其它無數(shù)礦物的良礦。數(shù)百年來,這些資源一直是巴西經濟的骨干。
19世紀初,在葡萄牙人統(tǒng)治期告終后,制造業(yè)才開始興起,并在兩次大戰(zhàn)期間獲得大力推展。在二次大戰(zhàn)后,巴西經濟發(fā)展很快,開始成為世界級的工業(yè)國,1953~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僅次于日本(同期為8.1%),繼聯(lián)邦德國和日本首創(chuàng)“經濟奇跡”之后,創(chuàng)造了“巴西奇跡”。
20世紀80年代因受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緩慢、通貨膨脹和債務危機的影響,年均增長僅為2.7%。20世紀90年代又復加快增長速度。如今更名列世界第十大經濟體。1990年第一、二、三次產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0%、39%和51%。它已從一個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農業(yè)國逐步轉變的以出口工業(yè)制成品為主的工農業(yè)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已達到世界第八位經濟大國,按人口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生產力布局已從沿海向中西部(戈亞斯州、巴西利亞)和西部(馬瑙斯特區(qū))推進。
以出口為主的農業(yè)
盡管巴西農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但仍是吸收勞力最多的部門。1990年,巴西從事農業(yè)經濟活動的人口占全國從事經濟活動人口的24.3%,其中從事出口農業(yè)的勞力又占全部農業(yè)勞力的20%。
巴西政府對農業(yè)一向比較重視。除了在政策上、資金上大力扶持外,依靠科技振興農業(yè)是其特點,“把科技當作通往現(xiàn)代農業(yè)的快車”。巴西絕大部分土地地處熱帶,不適宜種植小麥,居民又以小麥為主食,1980年進口小麥花去外匯9億美元。農業(yè)科技人員通過改良品種,使小麥單位面積產量提高72%,1991年凈進口糧食花去外匯不到2億美元。理論上大豆適種于溫帶地區(qū),巴西科技人員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30多個新品種,使大豆能在東北部熱帶稀樹草原和北部熱帶地區(qū)落戶,現(xiàn)已成為巴西的主要出口農作物之一,依靠大豆及其制成品出口創(chuàng)匯約25億美元。
巴西農業(yè)的主要問題是土地利用率不高。全國有可耕地3.76億公頃,但1990年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僅7865萬公頃,墾殖指數(shù)很低。東南部和南部地區(qū)的農業(yè)機械化現(xiàn)代化水平較高,中西部、北部地區(qū)還是傳統(tǒng)農業(yè)、近于原始農業(yè)。
巴西是世界上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是巴西經濟中的“創(chuàng)匯大戶”。1990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括號內數(shù)字系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比)的農產品有:咖啡(24.2%)、甘蔗(25.4%,1991年),劍麻(48.9%)、柑桔(33.5%);居世界第二位的有:可可(15.1%,次于科特迪瓦)、香蕉(12.0%,次于印度)、大豆(18.5%,次于美國)、木薯(15.6%,次于尼日利亞);位居前列的還有玉米、煙葉、蓖麻籽和棕櫚仁。同年黃牛飼養(yǎng)量僅次于印度,牛肉產量僅次于美國,均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農產品出口創(chuàng)匯110.27億美元。
巴西的出口農作物主要是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可可以及大豆和亞熱帶水果柑桔等。
咖啡:20世紀初,巴西咖啡產量曾占世界總產量的75%。隨著巴西農作物多樣化,咖啡面積減少。1990年種植面積290萬公頃,總產量144.1萬噸,出口85.27萬噸,(占世界咖啡出口量的17.1%,全國出口凈值的10%)。全國有咖啡種植園50萬個左右,從業(yè)人口600萬,是吸收勞力最多的生產部門。近年來巴西執(zhí)行“咖啡園恢復與更新計劃”,咖啡生產有所恢復和發(fā)展。圣保羅、巴拉那和米納斯吉拉斯三州的產量占全國的90%左右。
甘蔗:1727年引進。1992年總產27174萬噸,單產61.7噸/公頃。巴西食糖自耗量較大,人均年需糖50公斤(包括制酒精燃料),故1990年僅出口粗糖155.25萬噸,占世界總出口量5.2%,次于古巴、澳、法、泰。東南部圣保羅州甘蔗產量占全國的40%以上,東北部的伯南布哥州和阿拉戈斯州合占1/4。巴西正在推廣從甘蔗中提煉酒精代替汽油的計劃,甘蔗種植面積有所增加。1980年為265.7萬公頃,1989為406.8萬公頃。
可可:1746年引種,現(xiàn)為西半球主要可可產地。1990年收獲面積66.6萬公頃,可可豆總產36萬噸,出口11.8萬噸,是第四位創(chuàng)匯農作物。95%以上產于東北部巴伊亞州。
大豆:本世紀初由亞裔移民傳入。1952年播種面積僅6萬公頃,總產7.8萬噸。1970~1980年由于國際市場的需求和高蛋白作為飼料而大為發(fā)展。1990年收獲面積1148.3萬公頃,總產1988.8萬噸,大豆和豆餅的出口值已超過咖啡出口值,為巴西第一位的出口作物。大豆主要產區(qū)在南里奧格朗德州和巴拉那州,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
以重工業(yè)為主的工業(yè)
巴西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
①鐵礦總儲量655億噸,僅次于前蘇聯(lián),其中含鐵40~60%以上的富礦409億噸,占世界富礦儲量20%以上,位居首位。主要分布在米納斯吉拉斯州多西河谷的伊塔比拉鐵礦(儲量300億噸),帕拉州的卡拉雅斯鐵礦(儲量175億噸),馬托格羅索州(儲量150億噸)、北里奧格朗德州(儲量30億噸)。
②錳礦總儲量1.45億噸,主要分布在馬托格羅索州,該州的科龍巴城附近的烏魯孔山錳礦儲量3400萬噸,其次是阿馬巴地區(qū),儲量2400萬噸。巴西煤和石油兩種能源比較貧乏。1991年石油產量3123.6萬噸,僅能滿足國內消費的56%。煤炭儲量少質量差,1991年生產煤炭僅512.4萬噸,煉焦煤80%仰賴進口。
巴西自19世紀末開始發(fā)展紡織、食品、制革等傳統(tǒng)輕工業(yè)。二戰(zhàn)期間發(fā)展了采礦、冶金。50~60年代相繼建立了汽車、造船、機械、石油、化學等工業(yè)部門。70年代以來新建了石油化工、電子、核能、飛機制造以及軍工等新興產業(yè)部門。1950年輕重工業(yè)產值比為72.4:27.6,1974年為47.2:52.8,1990年為35:65。冶金、機械、石化、飛機與軍工為主導產業(yè)。
冶金工業(yè):1990年全國鋼產量2058.2萬噸,占拉美鋼產量的53.4%,居世界第8位,出口量居世界第5位。主要鋼鐵企業(yè)有:(1)沃爾達雷東達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位于里約熱內盧以西80千米的帕拉伊巴河谷中,生產能力500萬噸,鐵礦石由500千米外的伊塔比拉鐵礦用火車運來,煉焦煤用圣卡塔林納州低質焦煤和進口焦煤混煉;(2)米納斯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與日本合資,位于貝洛奧里藏特以東的伊帕廷加,生產能力200萬噸;(3)圣保羅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位于桑托斯附近馬爾山麓的庫巴唐,生產能力200萬噸;(4)曼涅斯曼鋼鐵公司,德國資本,位于貝洛奧里藏特工業(yè)城,原來只生產無縫鋼管,后改為聯(lián)合企業(yè);(5)伊塔比拉特種鋼公司,位于米納斯吉拉斯州鐵礦山附近,從事煉鋼和軋鋼的半聯(lián)合企業(yè)。
機械工業(yè):主要有重型機械(機床、汽輪機、柴油機)、汽車、造船、軍事裝備等。集中分布在圣保羅及其周圍和里約熱內盧,產值占全國80%。
化學工業(yè):產值僅次于冶金工業(yè);净ぶ饕行氖鞘ケA_、阿雷格里港、瓜納巴拉。石油化工中心有三個:東北部巴伊亞油田的卡馬薩利綜合石化中心;圣保羅附近的庫巴唐煉油廠,主要生產尼龍、合成纖維、化肥、塑料、粘膠劑等;南里奧格朗德州阿雷格里港,主要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苯乙烯等。但化肥還不能滿足國內需要。
食品工業(yè):巴西的傳統(tǒng)工業(yè)部門主要有面粉、速溶咖啡、制糖、肉類加工、酒類飲料和卷煙等。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南部原料產地和中心城市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瓜納巴拉和阿雷格里港等地。
隱憂與前景
雖然巴西自然資源豐富,二次大戰(zhàn)后工業(yè)更是巨幅進展,然而國家似乎并末真正達到繁榮。而人口雖不斷增長,但僅有少數(shù)人享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經濟的美好果實。
巴西政府藉由吸引外商投資和大量舉債來推動經濟成長。這些被優(yōu)惠關稅和特許稅制吸引來的外國投資者,即是看中此地的大批廉價勞工而在此設廠。巴西政府原期望外商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但他們多采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使雇用勞工降至最低人數(shù)。
政府借來的外債有大筆用于費用高昂的「神奇」計劃,比如20世紀50年代建造巴西利臣和巴-德核能發(fā)展計劃。20世紀80年代,不斷增加的外債導致了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huán),巴西政府為降低外債又采抑制進口的措施,卻造成國內廠商哄抬物價的后果。政府為解決通貨膨脹,采取薪資和利率雙管齊下的綜合性方案,結果反而加速了通貨膨脹。1990年,新任總統(tǒng)柯樂凍結銀行存款,希望藉此減緩通貨膨脹的速度。1994年7月政府推行「經濟穩(wěn)定計劃」,改革幣制,以增加人民對貨幣的接受度。此外更數(shù)次全面大幅調降關稅,藉此刺激進口,提高國內物資供應以平抑物價。計劃實施后,年通膨率大幅降低,由1993年2567%的超高通膨率降至3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83644.html

相關閱讀:中國地形剖面圖典型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