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相反,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時就會產生厭煩,把學習當成負擔,學習效率極低。因此,歷史教學的成敗取決于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呢?
一、好引導,引興趣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是一門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是單純的記憶模式,非常的枯燥乏味。怎樣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枯燥無味的教學變成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的活動呢?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正確引導,應避免單一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師讀課文,學生看課文。這種單一的方式會使學生感到厭倦,我們可以用聽歌曲、講歷史故事,利用影像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注重沒課課前的導言。利用生動幽默的提問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利用現(xiàn)代教育工具等進行教學。可以達到磁鐵般的吸引學生,形成有意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二、精細講,激興趣
歷史涉及范圍廣,從政治、經濟、軍事到民族外交、科技、文學藝術以至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無所不包,內容及其豐富。我們曾有過光榮自豪的古代,"四大發(fā)明"就是我國人民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有過屈辱的近代,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蒙受百年恥辱;有正在崛起的現(xiàn)代。這其中有過叱咤風云的領袖;有運籌帷幄的帝王將相;有馳聘疆場的常勝將軍;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有名揚四海的思想家、文學家;有妙筆生輝的書法家;有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彩圖,現(xiàn)代化的教學多么媒體手段將這些有血有肉的情節(jié)場面講出來,會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覺得這些古老的歷史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引導學生,激發(fā)興趣。
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歷史知識趣味化,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沒有興趣就難以有鞏固的記憶。如果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在是一種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享受,給學生一部真實的歷史作品,還復回歸當時的歷史原貌,特點,可以利用考古材料,歷史文獻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如川教版七年級下冊《鄭和下西洋》;首先利用書本上的圖片簡介鄭和,講清他生活的年代。再利用大屏幕將鄭和遠航以動態(tài)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講清鄭和遠航的時間、次數(shù)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并引導學生分析說出鄭和遠航的作用。最后教師總結:為了紀念這位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人民郵政頒發(fā)了鄭和下西洋郵票四枚,再指導學生看插圖,并稍加解釋、補充。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就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了。
三、形式新,增興趣
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形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堂搶答、對抗賽,對優(yōu)勝者給予鼓勵。還可以利用音樂教學,比如:講《神圣抗戰(zhàn)開始》一課,首先播放歌曲:"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zhàn)的一天來到了……"自然而然的就把課堂氣氛烘托起來。再就是利用歷史電影片段,例如:講《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內容,讓同學們首先看《屠城血證》影片,日本帝國主義屠殺30萬中國同胞的片段。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另外,也可以利用詩歌進行教學,如:同學們學完中國隋朝的歷史,講唐朝的歷史時,可用詩歌導入新課:"581年隋朝建,618年唐朝興,唐朝統(tǒng)治最繁盛,總共290冬,907年唐朝終。"有時,學完一課后,讓學生編順口溜,總結本課,例如:學習過"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總結:"66、76十年亂,跳出江、林兩集團,二月逆流正義戰(zhàn),林死蒙古9.13,'四五'民威顯,葉華代黨挽狂瀾,一舉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換新天。"對于有的內容和知識,可以利用討論的形式激發(fā)興趣,在學生熟悉、把握課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的思考,主動質疑,積極討論,使學生有機會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運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其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即輕松愉快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推測和猜測,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集思廣益。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每一位學生都有感知、概括、判斷的過程,增強創(chuàng)造的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熱情,最后教師從中引導,適時的進行恰到好處的升華知識,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充分結合,例如:就日本反華的熱點展開討論:為什么我國不缺少資源,廣大的人民也不缺少壯烈的情懷和大無畏的精神,卻要遭受侵略?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反思和警醒,有的認為落后就要挨打,要提高綜合國力,發(fā)展經濟,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有的人說是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的,所以,一個國家應有一個民主開明的政府,英明的國家領導人。通過這些方式,培養(yǎng)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和評價事物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煩學到樂學,提高教學效果。
四、成就感,提興趣
歷史課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教師講課要幽默風趣,態(tài)度和藹可親。使每一節(jié)課都生動、活潑、有趣。同時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學生在學習中稍有進步,要加以肯定和鼓勵,這樣給學生創(chuàng)設成就感,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成功中體驗喜悅,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進取心。比如:在批改作業(yè)時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點名批評,這樣必定會影響學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師用加評語或個別指導,學生就會記住問題,糾正錯誤,獲得進步,這時教師加以表揚,學生會有很大的成就感,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實踐證明,教要有方,學要有法,歷史教學不要強制學生死記硬背,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歷史,我們的教學就會獲得成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99532.html
相關閱讀:不靠死記硬背怎么才能提高歷史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