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者說,人要讀“有字”“無字”“心靈”三本大書。其說法有正確的部分,但我同樣認為,對人生的“三書”不應將其區(qū)分得如此之細,其閱讀并無先后,而是同時悄然發(fā)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
觀其說法,“有字之書”實乃書籍資料之類;“無字之書”則指向社會經驗的閱歷;而“心靈之書”是指融會貫通后心靈的感悟與升華。由此已可看到,“三書”之間實則有所相交,且可以相互轉化。如此看來,讓其合三為一是可行且重要的。
就中國現狀而言更可反映這一問題。如今的大學生被戲稱為呆在了象牙塔中,其意味不言而喻。身邊已然少了那些孔子所說的讀書人,而多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們,更不論“高分低能、低德”新聞頻頻曝光。究其根源,多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將這三書相分離、剝解,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整體。人們追求的是先讀“有字之書”再看“無字”“心靈”之書,詳細的劃分反而讓人誤以為其閱讀有所先后,并造成危害。
當然,人生要此三書是必然且正確的,但三書閱讀卻是一個整體,同時進行才是真正的閱讀。理由如下。
首先,閱歷之深淺,取決于得之深淺耳。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對書中所汲取的知識也不盡相同。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般,其“無字之書”的閱讀應與“有字之書”同時進行,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明了書中所言。
再者,學書之時必得有心靈的感悟與提高,才能有所進取。現如今所提倡的“教人育人”便是其體現。孔子教會學生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而慧能大師所言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則體現了學習過程中自我體會感悟的重要性。不經自我升華提煉,那么讀書便如看過往云煙,毫無意義。
更何況,現實中有很多人都不是系統(tǒng)受學校教育。于他們而言,“有字之書”其實幻換成了另一種存在形式,以另外一種與生命緊密相連的姿態(tài)滲透過來。這便是“三書”融會貫通、合三為一的極佳例子。正如前段時間爆紅的范雨素,便是很好的印證了三書的相互轉化與其并沒有明顯邊界區(qū)分的文化屬性。
人生應讀“三書”,但三書并無邊界,也無先后。把“三書”合三為一才是我們真正應做的。
【簡評】本文的觀點是三本大書不應該區(qū)分得過于精細,閱讀這三本書并無先后,而是同時悄然發(fā)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這個觀點的提出應該說作者的想法還是比較成熟的。思路清晰,起承轉合注重文章的套路,屬于比較典型的考場作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zzw/1216848.html
相關閱讀:高考四類應有不同寫法
巧飾鳳頭展才情-作文開頭方法例談
特級教師講解高考復習
2019陜西高考作文題目預測 審題立意解讀怎么寫不走題
高考滿分作文PK零分作文 看完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