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卡地亞”、“賽納維”、“羅托魯拉小鎮(zhèn)”
“卡布奇諾”“普羅旺斯”、“地中!、“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們身邊。當前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筑,特別偏愛“洋名稱”,其結(jié)果是古老傳統(tǒng)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為此,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地名洋化現(xiàn)象的泛濫給與了批評。網(wǎng)友們也議論紛紛,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的根,絕不能被洋化。”有人說:“放著本國、本民族的名稱不用,亂用一些外國的名字,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說:“這不算什么,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何必抱殘守缺呢!币灿腥苏f……
對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首先審讀材料涉及問題和事情:對地名洋化的思考!皩τ诘孛蠡,你有怎樣的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屬于“任務(wù)驅(qū)動型”作文,既有明顯的立意傾向,又留給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間。
其次“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綜合立意。根據(jù)“新興建筑偏愛洋名”“古老傳統(tǒng)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權(quán)威媒體的批評可知,主流意識對“地名洋化”持否定態(tài)度。當然也不是強迫考生必須達成“統(tǒng)一共識”,這勢必會束縛了學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況且對“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見也未必符合生活實際。故既可贊同主流意識,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獨出機杼,贊同“地名洋化”。
最后選擇和權(quán)衡,綜合思辨立意。
1.不贊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對傳統(tǒng)文化構(gòu)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沖擊。
(2)地名洋化沖擊傳統(tǒng),隔絕記憶,可導致文化的斷層。
(3)失去自我,喪失民族特色。
(4)淆亂文化特色,扭曲價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傳統(tǒng)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亂,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應(yīng)適當(有條件地贊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無關(guān)緊要的地名洋化無妨。
(2)拿出自信,適度吸收,化洋為中。
(3)洋化也要規(guī)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同地名洋化
(1)洋為中用,“拿來”無妨。
(2)打開心結(jié),地名洋化正可豐富中華文化。
(3)與世界接軌,中外相融,中外共榮。
(4)開闊視野,為世界一體化做準備。
在權(quán)衡后綜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觀點,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完成該文。
【例文】
地名洋化利弊談
隨著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xiàn),“卡地亞”、“塞納維”這樣的洋地名也如雷貫耳,漸漸的也就習以為常了。但“洋名稱”的大量出現(xiàn),卻使我國許多古老傳統(tǒng)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發(fā)了許多問題,我覺得應(yīng)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確實沖擊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隔絕人們歷史記憶,導致文化的斷層化。
有人說:“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文化,記載著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根,絕不能被洋化。”隨著時移世易,歷史留下的痕跡也在逐漸消逝。隱入草叢的青石板、瓦片上隱約的紋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謠,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換,瓦片被現(xiàn)代機械無情碾壓化作塵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裝,但這光鮮的背后總讓人感到空虛,仿佛頂著明媚的陽光,卻丟棄了古老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喪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應(yīng)拿來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現(xiàn)今,我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非常頻繁,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許多外國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許多韓國人都居住在那里,為了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鋪都取的是韓國“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豐富中華文化。相對于這些無關(guān)緊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歷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為“首爾”;再如新興建筑取洋名,為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或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觀”。但故宮門前的天安門廣場是永遠不能改名的!因為它承載著歷史的痕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
對“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們偏愛“洋名”的現(xiàn)象泛濫值得人們深思,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給予了批評。洋化地名可以,但我們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簡而言之,我們可以住在叫“羅托魯拉小鎮(zhèn)”或“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小區(qū),但我們依舊是中國人,我們的心中時刻銘記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若是過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風潮,將會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民族傳統(tǒng)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可以開闊視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們民族文化大樹上掛起一盞盞華麗的彩燈,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但我們一定要扎牢傳統(tǒng)文化堅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中國加快了融入世界,與時俱進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滿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為煥然一新的“洋地名”,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對經(jīng)濟的追求,亦是百姓對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從古變洋”,既是地方有關(guān)部門之過,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換,是地方有關(guān)部門的決定,他們希望通過該換地名來提高地方土地價值,使老地方“煥然一新”,刺激游客及當?shù)厝说母嚓P(guān)注,以此提高經(jīng)濟效益。那么,為什么他們就那么確定這樣的改動會產(chǎn)生好的影響呢?“一招鮮”不可能“一世名”這是一種短視。
中國消費市場長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個性符號構(gòu)成的品牌就檔次更高。這種盲目跟風的消費心理鑄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費基礎(chǔ),隨之成為企業(yè)為追求經(jīng)濟效益“風向標”,紛紛將許多民族品牌換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勝景點也取個“洋名”引得游客先睹為快,良好的效果對地方旅游消費經(jīng)濟提供了靈感,更換地名以“改頭換面”源于經(jīng)濟效益的沖動。
堅守古地名,就是堅守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殘守缺”。
老地名承載著古老民族文化,記載著古代地理人文,有時,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對歷史的否定,對民族文化的否定,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將成為無根之浮萍。
正如不斷掠奪中國文化歷史主權(quán)的韓國,因為對自己歷史的質(zhì)疑和不自信,才會如此費盡心思地去尋找牽強的歷史依據(jù),來填補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擁有足夠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豐厚的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反映在古跡中,反應(yīng)在節(jié)日里,融化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每一個中國人應(yīng)當有足夠的民族自信來相信我們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價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歷史文化,讓獨一無二的“老地方”成為一道金流傳千古的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個洋地名”是個餿主意,鼠目寸光;不如著手從歷史的角度不斷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古地名在對外文化、經(jīng)濟交往的地位、作用,既豐富古老文化,也能與時俱進;也可將老地名的故事書寫在地名旁,增添適量標志建筑,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褻瀆,我們難道要放著豐富的歷史不去珍惜,反而讓外國那些宵小之輩來窺視嗎?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踏著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條康莊大路,通向“中國復興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zzw/1261165.html
相關(guān)閱讀:詩意地棲居-話題作文“尋覓生活中的詩情”導寫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積累
高中優(yōu)秀作文賞析:病毒的危害
高考語文輔導:寫景文章的高遠立意
2019年高考作文題預測-“奏響勝利之歌的和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