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記憶方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科記憶方法實例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
全球氣候是在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根據(jù)世界各地區(qū)氣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異性,可將全球氣候分成若干氣候帶。在同一氣候帶內,一方面氣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帶內各地的海陸位置、距海遠近、洋流性質、地勢高低和局部環(huán)流狀況等的不同,氣候又存在差異性。據(jù)此,可將有的氣候帶分出若干氣候型,例如,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內,一般都可劃分出東岸、內陸和西岸三種氣候型。

世界氣候帶分布特征

氣候帶與氣候型的劃分,關鍵是確定氣候帶與氣候型的界線。然而迄今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這是因為在自然界所有的氣候帶和氣候型都是漸變的,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至于氣候類型分布圖上的分界線,是人為劃分出來的,實際上是具有一定寬度的過渡帶。當前氣候帶的劃分通常以等溫線為指標,而氣候帶內氣候型的劃分,通?紤]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氣候學上通常用等溫線作為劃分氣候帶的界線。一般用最熱月均溫10º等溫線作為寒帶和溫帶分界線,用最冷月均溫18º等溫線作為溫帶和熱帶分界線。溫帶所跨緯度最寬,高、低緯之間氣溫差別很大,所以習慣上又在溫帶范圍內進一步劃分出亞寒帶和亞熱帶。前者是溫帶向寒帶的過渡地帶,后者是向熱帶的過渡地帶。在每個氣候帶內,根據(jù)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在空間上和時間上不平衡分布的特點,又進一步劃分出各種氣候類型。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各大陸氣候類型的排列、組合盡管復雜多樣,但是緯向地帶性規(guī)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見,從赤道到極地,各種氣候類型基本上是按緯度更替的。

在大陸的低緯和高緯地帶,氣候的緯向地帶性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因為在這兩個緯度地帶,冷與暖的矛盾處于比較穩(wěn)定有常的狀態(tài)。前者接收太陽光熱多,暖空氣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溫,長夏無冬;后者接收太陽光熱少,冷空氣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溫,長冬無夏。因而在低緯和高緯地帶,各種氣候類型均按緯度南北更替,多呈帶狀分布,有的甚至橫貫大陸東西。例如低緯地帶的赤道多雨氣候、熱帶干濕季氣候、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高緯地帶的極地冰原氣候、極地長寒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等,都是體現(xiàn)緯向地帶性較顯著的氣候類型。

氣候分類法有多種,各有利弊。我國氣候學家以斯查勒的動力氣候分類法為基礎,加以適當修改,將全球氣候分為三個緯度帶和高地氣候,在各緯度帶中又分若干氣候型。

(一) 陸地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的控制,全年高溫,月平均氣溫最低也在15℃以上。影響氣候的主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有熱帶輻合帶、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等。這些系統(tǒng)的季節(jié)移動,導致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

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赤道帶和熱帶。它由赤道多雨氣候、熱帶海洋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干濕季氣候和熱帶干旱和半干旱等5種氣候類型所組成。除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分布至南、北緯30°外,其他氣候類型均出現(xiàn)在南、北緯25°之內。具體來說,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

1.赤道多雨氣候
亦稱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兩側南、北緯各5°—10°的范圍內,包括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以及亞洲馬來群島的絕大部分地域。這里地處低緯,是赤道氣團的源地,同時位于赤道低壓帶,南北半球的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多對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溫為25—28℃,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過60mm。地帶性土壤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2.熱帶干濕季氣候
亦稱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的外圍,一般可達南、北緯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蘇丹草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奧里諾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等地區(qū)。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干季時受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干燥、少雨;雨季時則受赤道低壓帶控制,赤道氣流輻合帶移來時,濕潤多雨。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稀樹草原紅棕色土。

3.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內陸和西部,大體介于南、北緯15°—30°之間。典型的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等。這里常年處于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之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炎熱干燥。例如,世界“熱極”和“干極”都出現(xiàn)于本類型區(qū)內,非洲索馬里半島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極端最高氣溫63℃的記錄,成為世界“熱極”;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實測為0.7 mm),從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間從未下雨,被稱為世界“干極”。至于熱帶半干旱氣候則分布于干旱氣候區(qū)的外緣,分別向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qū)過渡。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在太陽高度角大的季節(jié),赤道低壓槽向北伸展到北緯30°左右,加上海陸熱力因子的影響,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形成一個熱低壓,此時盛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即夏季風,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陽高度角小的季節(jié),赤道低壓槽南移,再加上海陸熱力的差異,次大陸的西北部有弱高壓發(fā)育,此時就盛行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區(qū)還可細分為涼季和熱季。本區(qū)氣候長夏無冬,年平均溫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熱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緯10°—25°信風帶的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包括中美洲東岸和西印度群島、南美巴西高原東側沿岸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岸地帶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等。這些地區(qū)均處于信風的迎風海岸,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加之信風登陸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具有海洋性的特點。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類型與赤道多雨氣候條件下相同,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二)陸地中緯度氣候
中緯度地帶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交綏的地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有極鋒、盛行西風、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等,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均較大。陸地中緯度氣候帶是冷、暖氣流相互角逐的地區(qū),氣溫、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和非周期性變化都很顯著。按熱量情況,陸地中緯度氣候帶分為陸地溫帶和亞熱帶。由于全球大陸在中緯度地區(qū)被海洋分割得最為厲害,所以往往出現(xiàn)大陸東、西兩岸和大陸內部不同的氣候現(xiàn)象和特征,而表現(xiàn)出干濕帶性,并由此影響到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

1.陸地溫帶氣候
陸地溫帶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區(qū),南半球由于只有較小的陸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區(qū),所以溫帶面積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響,溫帶地區(qū)存在著明顯的東西分異現(xiàn)象。一般在大陸東岸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或溫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二者之間的內陸為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1)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即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和北美大陸100°W以東大約在40°~60°N的地區(qū)等。這種氣候的氣溫、降水狀況與溫帶季風氣候有些相似,但風向、風力的季節(jié)變化不如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陸季風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從海洋吹來的西風人陸已深,經(jīng)過了大陸變性作用,故氣溫較低,降水較少;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

(2)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部,包括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和南部,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脈以西地區(qū)以及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等地。這里全年盛行西風和溫帶海洋氣團,沿岸又有暖流經(jīng)過,于是形成了冬暖夏涼、年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氣候特點。此外,這里陰雨日較多,云霧多,日照也較少。

(3)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東亞地區(qū),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域、朝鮮半島、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南部。氣候成因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似。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且南北氣溫差別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也是溫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由于上述幾種溫帶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濕潤(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為半濕潤),因此較普遍的發(fā)育了溫帶闊葉林景觀(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為森林草原景觀),但也存在著某些差異。東亞的闊葉樹種類較歐洲豐富,有蒙古櫟、遼東櫟以及槭屬、椴屬、樺屬等雜木;歐洲西部往往形成單一樹種組成的純林,如山毛櫸林、櫟林等;北美洲的闊葉林景觀(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則以美洲山毛櫸和糖槭為主。整個溫帶濕潤闊葉林帶主要發(fā)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濕潤的森林草原帶發(fā)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亦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于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亞洲和北美的此類氣候區(qū)距海遙遠,深入內陸,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熱、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一般而言,干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0 mm以下,半干旱氣候則為250—500 mm。南美的此類氣候區(qū)地處西風帶的大陸東岸,是西風帶的雨影區(qū)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西風過山后下沉,絕熱增溫,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經(jīng)過,空氣穩(wěn)定,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條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類型為溫帶荒漠土;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地帶的植被土壤類型為溫帶草原栗鈣土。

2.陸地亞熱帶氣候
陸地亞熱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40°之間的地區(qū)。由于受到副熱帶高壓和海陸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陸東岸一般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式氣候);二者之間為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

(1)亞熱帶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陸東部25°—35°N的地帶和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和潘帕斯東部。此外,在非洲的東南海岸和澳大利亞的東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積較小。其主要特點是冬夏溫差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風區(qū)均勻。這些地區(qū)在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大陸東岸)方面,都與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相似,但由于所處的大陸面積和相鄰的海洋面積都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

(2)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于亞熱帶的亞洲東部,主要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qū)以北的地帶,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冬夏海陸氣溫不同引起氣壓配置的變化是形成本區(qū)氣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亞洲大陸為高氣壓所控制,盛吹由陸地向海洋的西北風即冬季風,降水較少;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陸地的東南風即夏季風,降水較多。

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季風氣候條件下的主要植被,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和黃壤。

(3)亞熱帶夏干氣候
亦稱地中海式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qū)的夏干氣候范圍最大,特征最明顯,此外還包括美國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亞南端等地。亞熱帶大陸西岸的行星風系正常分布,這里氣候深受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季節(jié)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區(qū)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氣候炎熱干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盛行溫帶海洋氣團,氣旋活躍,降水較多。因此,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便成為地中海式氣候的主要特征。該類型氣候區(qū)主要形成常綠硬葉林帶,以常綠灌叢林為主,發(fā)育著褐色土。

(4)亞熱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格蘭查科等地。干旱氣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里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干旱氣候屬于由干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渡類型。這里的植被類型屬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陸地高緯度氣候
陸地高緯度氣候帶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亞寒帶和北極圈內的陸地寒帶,以及南半球的南極大陸地區(qū)。北冰洋和南極冰原分別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又分別是亞洲和北美洲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冰洋氣團與極地氣團交綏的冰洋鋒上有自西向東行進的氣旋活動。這里氣溫低,有世界寒極、北半球寒極。主要氣候類型為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極地長寒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幾個氣候帶的特點是:

1.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亦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一般分布于50°—70°N之間,大陸西岸則在60°—70°N之間,包括北亞大部,歐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這里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并為極地大陸氣團產(chǎn)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也能夠伸入。氣候特征是大陸性強烈,冬季漫長嚴寒,暖季短促,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發(fā)弱,屬于冷濕環(huán)境。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1月平均氣溫-50℃,絕對最低氣溫-73℃,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的絕對年較差曾達101.8℃,成為全球氣溫年較差最大之地。

2.極地長寒氣候
亦稱苔原氣候,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及島嶼,緯度大致介于70°—75°N之間,這里已位于北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xiàn)象明顯。氣候特征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屬于冰洋鋒上的降水,多半為降雪,云霧多,蒸發(fā)弱。

3.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北冰洋、格陵蘭島的絕大部分地區(qū)。這里緯度最高,極晝和極夜最長的時間可達半年之久。長年處在極地高壓控制下,為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降水量極少,暴風雪常見,因長年積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極地區(qū)是全球的寒極、風極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陸,北極地區(qū)則是冰蓋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系、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等地。由于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內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

二、世界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
氣候也與一切自然現(xiàn)象一樣,它的分布和變化并非雜亂無章,而是異中有同,變中有常,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綜合考慮形成氣候諸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構成氣候差異的基本矛盾,即冷與暖、干與濕以及高氣壓與低氣壓的矛盾,并結合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可以把錯綜復雜的世界氣候加以簡化和歸納,劃分出若干氣候型。具有相同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氣環(huán)流中所處地位相同的地區(qū),往往屬于同一氣候型,而各氣候型之間的具體界線,則受制于地形等因素。所謂世界氣候分布規(guī)律,直接體現(xiàn)在各氣候型排列組合上。形成氣候的主導因素,即太陽光熱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熱力差異和由此產(chǎn)生的全球性氣壓帶、風帶及其季節(jié)位移,導致各氣候型普遍具有按緯度更替的趨向,這是世界氣候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緯向地帶性。另一方面,海陸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氣候的緯向地帶性,使在同一緯度地帶的氣候,出現(xiàn)西岸、內陸和東岸的差異,以及由不同地形條件引起的差異,這是世界氣候分布的非緯向地帶性。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一幅世界氣候型分布圖式,就是它們對立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

(一)、氣候的緯向地帶性
按得到的太陽光熱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為五個基本氣候帶:熱帶、南溫帶和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在各大陸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為赤道多雨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分布地區(qū),它以終年高溫多雨為特征,沒有季節(jié)變化,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º,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陣雨。濕熱的氣候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利,樹種繁多,茂密成層,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氣候區(qū)的兩側,大致到南、北緯15°的地帶,屬熱帶干濕季氣候(也稱熱帶草原氣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有大面積分布。這一氣候類型的形成同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jié)位移有密切關系。
以北半球為例,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這里處于東北信風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干燥;夏季陽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風帶相應北移,這里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盛吹來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風,降水顯著增加。因此,氣候有明顯的干、溫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帶仍具有低緯地帶高溫的特色,但氣溫年較差已稍大于赤道多

雨氣候。因受水分條件限制,樹木漸稀,形成稀樹草原景色,隨著緯度升高,漸為草原取代。濕季時,生機旺盛,遍地生長稠密的高草和灌木,雜有稀疏喬木;干季來臨,土壤干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

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以外,大致在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大陸內部直到大陸西岸,平均位置約在南、北緯15°—30°間,屬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干旱氣候分布地區(qū)常年處于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氣候的主要特征為炎熱、干燥。氣溫相當高,世界的“熱極”(利比亞阿濟濟亞絕對最高氣溫58°)就出現(xiàn)在該氣候類型區(qū),但晝熱夜涼,氣溫的日較差特別大。降水極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變率極大,甚至連續(xù)多年無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幾次陣性暴雨中;加以終年萬里無云,日照強烈,蒸發(fā)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干燥。熱帶半干旱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個短暫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于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外緣,分別向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qū)過渡。前者短暫雨季出現(xiàn)在夏季,其成因與熱帶干濕季氣候相似;后者短暫雨季出現(xiàn)在冬季,氣溫不如前者高,其成因與亞熱帶夏干氣候類同。

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包括格陵蘭、北冰洋諸島和南極大陸,屬極地冰原氣候。整個冬季處于永夜狀態(tài),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溫終年在冰點以下,在南極極點附近已觀察到-94.5°的絕對最低氣溫,是世界“寒極”所在。地面為巨厚冰層覆蓋,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冰原氣候以南,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緣,延伸著一條極地長寒氣候帶(也稱苔原氣候)。它的特征是冬季酷寒漫長,夏季涼爽短暫,一年中只有2—3個月的月均溫在冰點以上,但不超過10°,年降水量約 200—300 mm,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長。

緊接極地長寒氣候帶的是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帶(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約在50°—70°N間橫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這里冬季仍然漫長嚴寒,但夏季已相當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的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為多,因蒸發(fā)弱,相對濕度很高。在這樣氣候條件下,已適宜松、柏、杉一類針葉樹的生長。
非洲輪廓較之世界其他大陸單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緯地區(qū),所以氣候緯向地帶性體現(xiàn),氣候類型按緯度更替,排列近乎對稱。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處于高緯,陸地寬廣,氣候緯向地帶性也表現(xiàn)顯明。各氣候類型從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別是極地長寒氣候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均呈帶狀分布,橫貫大陸東西。

二、氣候的非緯向地帶性
海陸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海陸間氣溫、氣壓、風向、降水等隨季節(jié)的變化,產(chǎn)生了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基本差異,尤其是在中緯地區(qū),同一氣候帶內可以明顯區(qū)分出西岸、內陸、東岸三種不同類型的氣候。海洋性氣候主要特征為:冬暖夏涼,秋溫高于春溫,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小,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熱月出現(xiàn)時間較遲(如北半球溫帶地區(qū)最冷月在2月,最熱月在8月);濕度大,云霧多,降水豐富,季節(jié)分配均勻,冬雨較多。大陸性氣候的主要特征大致和海洋性氣候相反:冬寒夏熱,春溫高于秋溫,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大,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熱月出現(xiàn)時間較早(如北半球溫帶地區(qū)最冷月在1月,最熱月在7月);濕度小,云霧少,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在世界各大陸的分布也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來說,凡受海洋氣團影響的地區(qū),就帶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凡受大陸氣團影響的地區(qū),就帶有大陸性氣候特點。因此,由海洋走向內陸,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則逐漸增強。但實際情況還要復雜一些,這特別體現(xiàn)在沿岸氣候差異上。大陸東岸和西岸同是瀕臨海洋,氣候卻截然不同,有的具有大陸性,有的具有海洋性,還有的是海洋性與大陸性氣候的混合型或過渡型。這主要由大氣環(huán)流所引起的海風的向、背決定的,同時沿岸洋流性質、地形因素也產(chǎn)生很大影響。其次,就各緯度地帶來說,如前所述,在低緯和高緯地帶,尤其是在赤道多雨氣候、極地長寒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分布范圍內,冷與暖的矛盾處于比較穩(wěn)定、有常的狀態(tài),因而氣候的海洋性與大陸性對比不明顯,東、西岸的氣候差異也不大。而中緯地區(qū),冷暖空氣經(jīng)常處于斗爭轉化狀態(tài),氣溫、降水等季節(jié)變化和非周期變化都十分明顯,加以陸地面積特別寬廣(北半球),因此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對比顯著,大陸性氣候尤為明顯,大陸東、西岸氣候有重大差異。在歐亞大陸西岸,40°N以上的地區(qū),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有暖流經(jīng)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在山地迎風面可達 2000—3000 mm以上,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里植物生長茂盛,林木郁閉,遍布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在40°—30°N的地區(qū),由于副熱帶高壓帶的季節(jié)位移,冬季處于西風帶,盛行極地海洋氣團,溫和濕潤;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炎熱干燥;年降水量約750mm,70%以上集中于冬季。這是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它冬季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夏季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征,相應的植被類型為硬葉常綠喬木和各種灌木叢。在30°N以南的地區(qū),終年處在信風帶,東北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氣候極端干燥,沙漠直抵海邊。這是一種沿岸型的熱帶干旱氣候,它與同緯度內陸型熱帶干旱氣候的差異在于沿岸因有寒流經(jīng)過,所以夏季不那么炎熱,年較差較小,霧日很多,相對濕度亦高,有時稱其為熱帶多霧荒漠氣候。以上幾種氣候類型,在地球上各大陸西岸的相應緯度內均有分布,并以溫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熱帶干旱氣候的次序更替,在高緯地帶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在低緯地帶與熱帶干濕季氣候相連。但由于地形影響,它們分布范圍卻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洲大陸西部,巨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南北縱貫,使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均成狹長的條帶狀分布,范圍有限。亞歐大陸西部,地勢平坦,海岸曲折,海風可以深入內陸,加之有地中海水體存在,所以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分布范圍很廣。在北非和澳大利亞西部也無巨大地形障壁,西岸熱帶干旱氣候與內陸熱帶干旱氣候連為一體。在歐亞大陸東岸,冬夏風向和洋流分布與同緯度西岸適成顯明對照,因而氣溫、降水及其季節(jié)分配完全不同。40°N以北的地區(qū),冬季因為大陸上有高壓存在,吹西北和北風,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加以沿岸又有寒流經(jīng)過,因此寒冷而干燥,氣候具有大陸性;夏季,大陸上溫度高氣壓低,可攝引海洋的東南風登陸,降水較多。由此可見大陸東部與同緯度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地區(qū)有很大差異。40°—30°N的地區(qū),風向、氣溫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與同緯度的西部地區(qū)類似,但因地處亞熱帶緯度,氣溫升高,降水增加,氣候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冬季涼而干,夏季熱而濕,這也顯然有別于同緯度西岸屬亞熱帶夏干氣候。30°N以南的地區(qū),因地處信風帶東岸位置,終年面迎海風,沿岸又有暖流經(jīng)過,所以氣溫高,降水豐沛,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但以夏雨為多,具有低緯海洋性氣候特征,與同緯度西岸屬熱帶干旱氣候恰好相反。

各大陸由于面積廣狹不一,在大陸東岸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有一定差異。亞歐大陸東部地處世界上最大陸地和最大海洋之間,海陸的熱力差異特別大,在季節(jié)性高壓和低壓控制下,冬夏風向、風力、氣溫和降水季節(jié)變化顯著,形成特殊的季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jiyi/xuekejiyi/12158.html

相關閱讀:歷史記憶方法技巧
藥理學記憶口訣
如何巧妙記憶高中歷史時間?
利用歸納的方法記憶文科知識(六)
濃縮記憶法助你記憶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