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學的知識用線索“串”起來,就象綱繩總攬魚網,繩索串起銅錢那樣,這樣的記憶方法我們叫“提綱記憶法”。
其實,提綱記憶法一直為古今中外的學者們所喜愛和運用。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個自學成才的文學家。他自幼苦讀,在“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時,非常注重筆記。讀記事文章時,總要提出綱要;讀立論書籍時,總要勾出精義。他常說:記事者必提其事,纂言者必鉤其玄。馬克思更是善于運用提綱記憶法的大學者,他特別重視作閱讀提綱,認為一種通曉識記材料的必要工作過程。他甚至花了大量功夫,為自己個人的藏書做了提要,使書中的精華了然于胸。
提綱記憶實際上就是把一篇文章的主要脈絡通過編寫提綱的過程,分類,整理、綜合、分析、概括成便于記憶的線索材料,整理者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消化了材料精神,深化鞏固了記憶。
提綱記憶法主要有這樣幾個階段:
一、分析。通過分析力爭對材料消化理解。
我們對一本書,可以在學習前先看內容提要和目錄,從宏觀結構上弄清各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看前言或后記,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閱讀時,可先泛覽幾遍,在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閱讀時,可先泛覽幾遍,在了全篇的基礎上,劃分段落,反復揣摩,盡快掌握文章的整體布局及脈絡。
二、綜合。對識記材料進行全面概括,提煉出記憶的重點。
你在劃分文章段落的基礎上,根據分析結果寫出段落大意,總結全篇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找出文章的要點、難點,并用提綱形式概括出來,這也就是要我們記憶的重點。
三、表述。對需要記憶材料的總結過程。
我們在閱讀書籍后,可以合上書本,把經過咀嚼、消化、分析、綜合而印證在頭腦中的提綱表述出來。如果你的表述十分完整、確切,那就說明識記材料的內容已經為你所掌握,如果你的表述殘缺不全,丟三落四,那就還要進一步熟悉提綱,以達到熟悉提綱的目的。
四、整理。對所提練提綱最后確定的環(huán)節(jié)。
整理提綱的方法很多,對記憶都有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抄錄提綱。每本書都有目錄,目錄既精煉又概括;
(2)、展讀目錄,可使一本書的內容一目了然,可以使記憶成系統(tǒng),幫助你進行整體記憶。
(3)、編寫提綱。編寫提綱的目的是抓住記憶的主干,有了主干以后,就不愁添枝加葉、統(tǒng)顧全部了。
(4)、改寫提綱。對有些書籍的提綱可以進行凝縮、稀釋、增刪合并,使之更趨于合理化;對自己編寫過的提綱也可進行改寫,這樣使記憶更加牢固。
提綱記憶法的運用中:一是面對實際,該用此法的就用,不該用的不要畫蛇添足。長材料當用,極短的材料就無任何必要了。二是要及時溫習,提綱雖然簡明扼要,但也不是一下子就鐫刻在心中的,也應經常復習,經常默寫,這樣才能歷久不忘。
為了記住全書的內容,我們先把提綱多看幾遍,感到對它較為熟悉,或者可以默寫下來時,就找一張同樣大小,同樣格式的紙,依同樣的順序默寫下來,遇到記不住,記不準的地方可以先空下一行,再默寫其它內容,待實在回憶不起來的時候,可以照原提綱,用加一種顏色的筆,填上空白,改正錯誤。這樣,對忘掉的、記錯的部分,就會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對加強記憶很有好處。讓我們記住這經驗之談吧,記憶的藝術就會叩響你的靈感之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jiyifa/66696.html
相關閱讀:兩種記憶法
羅賓森的SQ3R記憶法
理解記憶法
人面桃花——典型的情緒記憶
掌握記憶鏈最關鍵是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