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關于NLP假設的介紹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NLP是與特定的操作原則、規(guī)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預先假設。這些原則構成了NLP各種方法和技巧的基礎。如果對NLP的預先假設(或“真理”)不作理解和一定程度上的接受,那么大多數(shù)NLP中的實踐行為是沒有意義的。這些預先假設反映了我們在前面提到的NLP的一系列定義,他們并不構成一張確定的一覽表,而且他們傾向于采用不同的措詞。同時,NLP的從業(yè)者們對這些預先假設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評價。

  一些假設,例如,我在本文中會闡述的“地圖并非版圖”,給人的感覺似乎是突然冒出來的。這些假定,也許只有五六個。事實上,它們構成了NLP的準則,是你所學習到的NLP知識的基礎。與其他一些你較少碰到的假設相比,它們構成了NLP的規(guī)律和原則。

  不過,它們并不像勾股定理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樣,是不可違背的。首先,它們沒有被提供科學證明。而且,從客觀的角度看,你也不能認為它們是對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把他們比做經(jīng)濟“法則”。因此,盡管這些假定被廣泛接受,但它們卻在最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的特定行為,不過人們并不經(jīng)常這么做。

  假定是建立在其他假定的基礎上.沒有任何一個假定是單獨運用的,只有它們相互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針對某一問題的廣泛的適用的理論框架。而且,思想的演化和應用在NLP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接受一個假定的同時,不要忽視已經(jīng)做過的假定,知識是不斷累積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

  這樣一種持續(xù)的學習方法,是NLP的原則之一,盡管它不是惟一的。例如我們學習如何駕駛時,每一次學習一點。當你不得不暫時推遲做出決策,需要接受另—個“真理”假設時點,例如與產生記憶的感覺上的特性相比,記憶既帶給我們痛苦,也帶給我們歡樂。

  數(shù)十個其他的假定,作為附加假設,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好幾年了。依靠NLP大量存在的思想流派,一些假定和其他的假定相比,它們的內容更經(jīng)常得到添加。這些假定反映出思想在更大范圍內的發(fā)展。在一些情況下,它們闡明或者支持一個已存在的核心,或者作為一個規(guī)則的假定。在其他情況下,他們假定了一個新理論、新原則或是新規(guī)律的地位,然而你會遇到從不同方面闡述同一種意思的假設。

  NLP并沒有確定的幾條假設,選擇什么樣的假設,會根據(jù)表達這些假設所使用的精確術語而各不相同。在拙著《21天中的NLP》中,我曾經(jīng)在每天的學習計劃中引用一個假設,但在這里我將引入一些全書都用得著的假設,因為它們將形成對一本實用手冊的完整的介紹。至于將陸續(xù)出現(xiàn)在書中其他的一些假設,僅出于某個專題的需要,而這些假設未必是最根本的假設。

  文中的假設并不按照重要性來排序,除了“地圖并非版圖”這個假定,這似乎己經(jīng)假定了NLP中暗語和口令的地位,同時認定NLP是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當你根據(jù)常識給這些假設劃分重要性,試圖回答例如“這個假設如何才能使我獲益”問題時,你將會對這一系列假設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判斷。大部分假定似乎能夠自我證明,因此你無需做過多的推測。

  在本文中,我將介紹一些核心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假設,我稱之為“準則”,盡管這樣一個意義明確的類別.但還沒正式出現(xiàn)。在本文后面的篇幅中,我描述了一些人稱為“NLP模式”是什么樣子,這將有助于解釋神經(jīng)語言程序學中(NLP)“神經(jīng)”部分,也有助于解釋—些主要的假設。最后,我將解釋“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它在NLP中的重要性。

  試著將這些假設運用到你自己身上。特別地,將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自己身上,如工作、家庭、自我發(fā)展或者你將在生命中扮演的一個獨特角色上面。我們習慣于從語境來推斷我們遇到的一種新思想的含義。新的視角和應用意味著新的機會。因此,敞開你的心扉,去發(fā)現(xiàn)一些能比想像更讓你受益的新事物。

  關于NLP假設的介紹

  “假設”(Proposition)一詞,意味著我們承認一些陳述或一種現(xiàn)象是真實的。正如我們將在本書的后面中見到的,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假設一些東西,這似乎是一種和人類生活相協(xié)調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沒有時間來檢查我們坐的每張椅子是否有問題,因此即使人生中會有一些缺陷,但假設人生依然是完整的、有意義的。NLP會用到一些基本的假設,這些假設將幫助你有效地學習和改變。

  對我來說,“假設”一詞用在NLP中,似乎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或是委婉的、“有目的的”)用法。在我們經(jīng)常遇到的熟悉的場合下,我會用到這個詞,就像用在剛才那個關于椅子的例子一樣。例加,它被用于后設模型。例如,每天的假設,反映出我們已經(jīng)假設是“現(xiàn)實”的景象,實際上,我們的理解形成與大腦思維中,以一張個人的地圖( Map),一個隱喻(Metaphor),一種模式(Pattern)或者說是現(xiàn)實世界的呈現(xiàn)(Representation)形式。

  在專業(yè)的、規(guī)范的情況下,“假設”一詞用在一些重要的原則或“真理”中,沒有科學的證明,這些原則需要暫時被認定是正確的,以便基于他們的更進一步的學習才能持續(xù)進行下去。當大多數(shù)人用到這些詞的時候,它們是為原則的目的,甚至是法律的目的服務的。幸好,我們都有對一種信念持保留態(tài)度而暫時不作判斷,或者改變我們信念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常常對我們有益。你仍然可以保留轉變先前“假設”(或原則)的選擇,或者根據(jù)經(jīng)驗假設一些其他的東西,總之,接受一些暫時性的假設對你無害。

  地圖并非版圖

  地圖并非版圖——NLP中的最重要的假設,源自1933年Alfred Korzybski說的一句話:把“地圖”當做你的思維,或者你對世界的看法。精神意義上的地圖描繪出我們是如何看待事物;事物意味著什么;我們如何為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事物編碼;我們如何記憶以便我們日后能回憶起;或者是一些可能進發(fā)出諸如頓悟或靈感的思想。你的精神地圖描繪了你所認識的世界,而不是別的東西。

  1.感性過濾器

  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形成并保持這樣一幅地圖,它包括數(shù)十億個記錄信息的刺激因素,我們稱之為“經(jīng)驗”。顯然,我們每個人的地圖由于我們的教育、家庭背景和價值觀的不同而不同。更具體地說,由于我們每個人潛意識里解釋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的方式不同,以及我們所賦予它們的意義和重要性不同,導致我們的經(jīng)驗不同。這些瞬間的解釋全部轉變成我們的信仰、態(tài)度和短暫的感覺。NLP談到的就是感性過濾器,原始的感性數(shù)據(jù)在轉變?yōu)槲覀兊?ldquo;理解”和“經(jīng)驗”之前,首先要通過這層過濾。簡單地說,這張地圖包括使你認真考慮你要考慮的事情,做你要做的事情的那些因素。它將記載你思考問題和行動的信息。它包括你的現(xiàn)實。

  把“版圖”當做“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世界。當然,這個世界無外乎是由一些能量所構成的,這些能量產生我們所見到的光、所聽到的聲音,以及最終轉變?yōu)樾鲁鰻t的餡餅的香味和口味的活躍的分子,在科學家看來,只有這樣的世界才稱得上是“存在”。

  2.創(chuàng)造現(xiàn)實

  對你我而言,宇宙的版圖并不意味現(xiàn)實,盡管科學家們在實驗室里能夠駕馭它、測量它。事實上,在你我的地圖之外存在著一個沉悶的、無色無味和沒有感覺、沒有意義、沒有目的的世界。你的思維,是與現(xiàn)實最接近的地方。除此之外,對你而言,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當我們處在看不見的、聽不到的外界版圖中,我們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和人生意義,界定一塊屬于自已的、富有的地圖。特別地,不管一個人的教育水平、社會等級以及生活經(jīng)歷如何,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比他的個人地圖更能表明現(xiàn)實。

  從不容置疑的科學“事實”出發(fā),“地圖”和“版圖”兩個概念分別是和不同的而且相互獨立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在一起。

  ●一個意識、經(jīng)驗和個人組成的主觀的內在現(xiàn)實世界。

  ●一個由客觀物質的力量構成的外在世界。

  用其他的話說,即地圖并非版圖。

  一些人認為這很難接受,這意味著除了在你自己的世界內,你認定是真實的之外,沒有別的東西能夠描述什么是真實。這意味著你將不得不接受數(shù)億個其他一樣正確的“現(xiàn)實”。這意味著你也能夠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現(xiàn)實。我們都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現(xiàn)實的——對于萬物之靈的人類,這是一個多么卑微的假設前提。無論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詞匯,這都是把現(xiàn)實世界貶為主觀臆造的事物。然而,我們卻總以為,人類的大腦思維具有令人吃驚的復雜的機能、龐大的容量以及富有深遠的潛質。

  如果認定上述假設是不正確的反倒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那就認為它不正確吧,這不妨礙你仍認為它有用。在任何情況下,你的“真理”只在你的世界內適用。它對你、我還有你的鄰居來說,重要性是不同的,而且它與外在世界中的真實的“現(xiàn)實”或真實的“真理”并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因此,你可以換個方式,對假設暫時不作判斷,至少直到你自己能證明它究竟是對還是錯。暫時接受這個假設,就像你接受你的椅子不會突然崩塌一樣,然后進一步接受下一個假設,你又將學到的其他有用的信息。不管怎樣,當你心里描繪世界時,不要從這個“睡夢”中醒來,好好享受這種孩提時探索奧秘的樂趣吧。

  交流的意義在于它所引致的結果

  關于“地圖和版圖”的假設,為人們之間的交流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意義。為了理解對方,你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另一個人的地圖中。作為要交流思想的傳達者,你必須在你的思想中有一些目標,以此來達到諸如告知、說服、震撼、感動或是質疑的目的。

  簡單地說,一次成功的交流就是你達到了你的目的。成功的交流與你實際傳達的信息并不相關,例如,你說的話。它也不依賴于你所采用的媒介。例如,電話、電子郵件或者身體語言,以及其他你所采用的任何技術。談到“布丁”,這是一次有效的交流的證據(jù)是讓對方明白他是一種“吃的東西”。

  1.無聲交流的力量

  在一些情況下,一個人可能表現(xiàn)出什么事也沒做,但卻清楚地表達出一些東西(我可以從她看我的方式斷定……)。例如,沉默經(jīng)常可以表達出冷謨、厭倦、深思或者仇恨的意思。身體語言或語音的最細微、無意識的變化都可以類似地表達出一些含義,但這卻是最雄辯的詞語也無法做到的。如果你愿意,交流可以在被交流者的眼中進行,或者用NLP的話說,在他們現(xiàn)實的地圖中進行。

  這和傳統(tǒng)的交流理論相距甚遠,傳統(tǒng)的理論重點強調以下三個因素:

  ●信息。

  ●習慣。

  ●媒介。

  NLP著重于交流的效果,或者說是結果,也包括情感上的效果。然而,根據(jù)這個假設來定義交流,上述三個因素就不能包括在內,相反,交流的效果,或者說你預期的回應,卻總能歸入上述的定義中。這種回應,確定了交流的有效程度,賦予了它意義,并且構成交流成功或失敗的基礎。 用“假設”的話來說,就是:交流的意義在于交流所引致的結果。

  2.測量交流的成功程度

  你可以根據(jù)在多大程度上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來測量交流的成功水平。一次完美的演講、一封簡潔的電子郵件,或者一次清晰的講授,可能都會導致無效率的交流。相反,一個無言的凝視,卻可能讓兩個人友好地交流。

  NLP從思維到思維(mind-to-mind),或者說心理地圖到心理地圖(map-to-map)的角度解釋了交流本身,在《交流的目標》中,你將學到更多有關交流的技巧。運用NLP中的“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我們能讓根本不相同的個人友好相處,產生相互理解、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

  你不可能不去交流

  與第一個假設相比,盡管第二個假設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內涵,但他們側重點卻不同,而且第二個假設為人們之間的交流提供丁一個有用的尺度。在各種各樣的失敗中,由于溝通困難所致的失敗占相當高的比例,它導致婚姻破裂,孩子被疏遠.甚至爆發(fā)血腥的戰(zhàn)爭。而且,自我辯解似乎盛行。每一個政黨都在指責其他政黨導致談判破裂,這些交流者堅持:

  ●我告訴你如此如此。

  ●我很準確地說過。

  ●我已經(jīng)使它非常明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你能體會到我的想法)。

  交流對象反駁:

  ●你并沒那么說。

  ●你是說這樣這樣,而不是那樣那樣。

  ●不管怎樣,我知道你心里想的(以及想談些什么)。

  ●我明白你的意思。

  當然,交流者和交流對象的角色一直在轉變,我們得到同樣的失敗和同樣的自我辯解。

  根據(jù)這些假設,我們開始明白我們既不能對交流的本質強加過多有意識的想法,同樣對我們特別愿意交流的事物也不能強加過多有意識的想法。事實上,在交流中,我們堅持的想法,我們采用的措詞、手勢以及我們的話語是否完整,等等,并不重要(過程中)。受到懷疑的交流它引起的結果或回應才決定了交往的效果: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在那些并不擅長傳達信息的人看來,這似乎很難。這些并不擅長傳達信息的人,由于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交流中犯的一些錯誤,因此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激怒被傳達者。但他們仍然繼續(xù)交流,正如結局清楚地表明了一種真實的現(xiàn)實,即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你不可能不去交流。

  交流的常識

  稍動腦筋,我們知道,這個交流原則告訴我們的無外乎是交流中的常識。假設一個人晚餐后半小時一言不發(fā),這就可能使別人認為:

  ●有些不對動。

  ●他(她)無視我的存在。

  ●他(她)心情不好。

  ●他(她)為昨晚的事內疚。

  可能的情形還有很多,這主要用在一對一的交流場景中。

  現(xiàn)在,交流對象感到他們已經(jīng)理解所交流的信息。奇怪的是,作為交流對象,大多數(shù)人卻得出對方不能傳達信息的結論:“那是你的問題”,“我的本意并不是讓你那么想”,“既然你那么想,對此我無能為力”。這個假設表明了在別人面前,我們的舉止勢必影響到他們的理解。

  這給交流雙方帶來一種很難解決的負擔。然而,正確地理解上述假設,也有助于改變交流雙方的態(tài)度,修補交流中的裂痕。其實,只需要我們有那么一點點意識,例如“她的感覺如何”,“他將如何解釋我的行為”等,就能在交流雙方間建立起一種關系:我們能夠做到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事實上我們經(jīng)常希望對方這么做。

  當然,結局仍可能是糟糕的,因為我們并不能完全明白對方的心思。但是這個簡單的假設卻能大大地推進交流的進程,改善交流雙方的關系,它為教練、銷售員和其他從事以交流為手段和職業(yè)的人,提供一個很有用的假設。我們曾經(jīng)多少次對一個播音員,一個教練或是銷售代表,進入他們充當?shù)慕巧埃瑢λ麄冏龀鲈u論。比方說,當我們身在大廳時,讓秘書做一個安排,或者處理停錯車位的事情。他們每時每刻都在不知不覺地交流,就像我們一樣。當你用一種非正式或無意識的交流模式與人交流時,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她)。

  這也導致了另一個假設的產生,這個假設是從一個與原角度有細微不同的角度來闡明同一道理。我在本文中加入這一假設,因為它為交流本身加入一個重要的、可能有爭議的特征。

  交流的責任在于發(fā)出交流信息的一方

  我在上面談到一個人作為交流者,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渴望與人交流,交流的結果,對交流的渴望、交流的目標和交流后對方的回應都取決于這個人最初的目的。成功、抑或失敗,全在這個人。發(fā)出交流信息的一方是有目的或理由的,例如:

  ●告知信息。

  ●改變對方。

  ●勸服對方。

  ●感動對方。

  ●質疑,例如為獲取信息。

  ●消磨時間。

  這通常在你有意識地去設立一個目標時變得有意義。在此情況下,只要你能達到你預先設定的目標,你就能取得交流的成功,否則,交流就會失敗。沒有目的的交流的責任也在于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你不得不交流”這一假定。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片刻之間的目的,盡管我們的每一舉動背后都有其內在的目的。因此,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們可能都在影響著別人的感情和生活,這個假定暗示了我們必須對我們的行為負責,就像我們要對輕易忘記自己感情負責一樣。

  正如我們前面見到的,設定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交流目的會對對方,即交流對象產生影響,而且那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換句話啦,在交流中,你希望在一些方面改變對方。這些改變是和對方的感情、信仰、行為的部分或全部有關。

  重要的是,正是這種讓對方發(fā)生的改變能形成你的交往意圖。我們是帶著目的做事的,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們的目的、目標負責,這包括交流的目的和其他的目的。這在一種有意識的,也許是正式的交流中似乎尤為明顯,例如工作評價。甚至在一般性的交談中,在你的思想中可能也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例如慰問、警告、通知等等,同時也有你希望達到的效果,例如感激、愉悅、同情或是警告。

  即使當我們無意識地交流時,在我們的思想中也充滿了有意識的目的。在交易中,我們可以通過對待別人的話語、習慣、行為來達到目的,因此,我們不僅不能不交流,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而且我們必須對在交流中我們所做的行為負責,不管這種行為最終是改善還是惡化了交流。

  雙向過程

  這聽起來似乎對交流信息發(fā)出的一方尤為不公平,但事實上,我們或多或少—直在扮演這么一個角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然而,考慮在某一次單個的“交往”中,出于建立一些基本原則考慮,在任一時刻,我們有必要對信息發(fā)出者和接受者作一個區(qū)分。實際上,如果和你交談的人心不在焉,那說明你并沒有很好地達到你的目標。你應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把你的目標傳遞到他們的思想中,讓他們做出你希望他們做出的反應,以此來影響他們的感情、信仰和行為。但是如果他們也希望通過交流以此來改變你,例如在對你的一些回應中(那將形成一次新的交流),他們會做出同樣的行動。

  總的說來,對你希望達到的目標進行控制,對你的行動負責,特別是當這些行動會在交流中影響對方時,這才是有意義的。

  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體驗

  我們通過五種感官來感覺外在的世界。只有你真實經(jīng)歷過,一些東西才會深深銘刻在你的大腦中。盡管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復雜的光學系統(tǒng)來看這個世界,但實際上,我們卻是用頭腦來看這個世界。視覺的一些方面,例如顏色、移動、空間的位置等,經(jīng)過一定方式的綜合處理后,創(chuàng)造出我們所見到的一幅日落西山的美景或一張熟悉的臉。當這一切發(fā)生的時候,與我們的光學系統(tǒng)相比,我們的感覺系統(tǒng)卻經(jīng)常讓我們失望。舉個明顯的例子,對同一起交通事故,不同的目擊人的證詞千差萬別。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看到我們認為看到的東西,我們聽到我們認為聽到的聲音。在頭腦中,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所體驗到的一切,不管是所看見的,所聽到的,還是所感觸的。

  人們的經(jīng)歷不僅僅包括對外部在客觀世界的直接感知。我們同樣在體驗到白日夢想、記憶和許許多多瞬間的想法。我們想像、記憶、經(jīng)歷一個“真實”的生動的內在世界。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經(jīng)歷過那個主觀的神秘之地——我們稱之為“意識”。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經(jīng)歷,或者重新創(chuàng)造存在于意識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意義的事物。

  例如,當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思想、找到—個解決方案、體驗一種情感經(jīng)歷、培養(yǎng)一種洞察力,諸如此類的東西時,我們就會回想起記憶里的東西,同時綜合處理大腦中哪怕是最細微的記錄。當然,大部分的這些行動是自動進行的,即我們無需對思考本身進行過多考慮。但是別無他人可以以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出個人的想法,即用能提供原材料的最少的能源波來創(chuàng)造出人的思想。人們只能從主觀上形成自己的經(jīng)歷。因此,這個假設就是: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經(jīng)歷。

  這個假定的暗含意義影響了我們的“意識”以及生活的意義。創(chuàng)造和改變經(jīng)歷的能力賦予我們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對我們的生活和未來產生重大影響。你能做出這些變化,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經(jīng)歷。

  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我們通過經(jīng)歷來學習,但這是一種特定的經(jīng)歷: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犯錯誤或者說是偏離預定目標來達到學習的目的。所謂的成功人士似乎更理解這一方面。他們的成功是基于他們的付出要比別人多的基礎上,這意味著他們犯了更多的錯誤,從這一過程中學會了更多。

  每—次當你糾正一個偏差時,你成功的機會就增加一些,我們運用反饋的方法來控制這一過程。達到或偏離目標都能為我們提供信息或知識,你可以從中學到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你偏離目標的程度如何。下一次,你就考慮到可以從上一次失敗的反饋中學到的經(jīng)驗,離你成功的目標又進了一步。不斷地實踐,你就會養(yǎng)成達到成功的習慣。

  當你在學習—種技能,例如,駕駛或者系鞋帶時,上述“設立目標——偏離——糾正——重新設立一改進(對偏離的修正)”這個受控制的程序環(huán)是在你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自動發(fā)生的。

  失敗

  由此看來,我們并沒有失敗,或者說事實上我們在犯錯誤,但我們從我們的每一舉動中獲得反饋信息。如果你經(jīng)常這么做,你將會不斷地提高自己,不斷成功。具體地說,每一次你偏離目標的程度會越來越小,到最后你會一直獲得成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永遠不會失敗。但是不管這是真是假,這個假定總能使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下去。很簡單,當你在做一件事時,你將學到其中發(fā)生了什么,你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來達到不同的結果。

  在每天都十分緊張的生活中,似乎不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那樣。然而,不管行動的最終結果如何,你總能從中獲取到有用的信息,例如,在你采取或未采取某一行動、說或未說某些話時,發(fā)生了什么,利用這種新的知識,你能獲取很有價值的資源,這種資源可在下一輪行動中得到利用。隨后的過程包含不斷從失敗中總結,不斷提高自我。

  這個假定適合于所有的學生,同時與我們習慣性行動中的自我控制或“自我導向”的本質相關,我們將在《取得成功的模型》中更詳細地討論這一問題,這個假定意味著態(tài)度和自我信仰的改變。反饋學習的過程明顯地發(fā)生,但我們從感情上卻把它認定為失敗,在一些情況下,“我失敗了”被說成“我是一個失敗者”,這也加重了對個人信念的危害。當這一切發(fā)生時,從統(tǒng)計上看,全面失敗的條件并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是盡管如此,卻說明了人的一種自我實現(xiàn)。在最壞的情況下,失敗意味著“我沒有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但更嚴重的是失敗讓人們覺得以后不要再這么做。

  這個假設能幫助你更客觀地評判你的行為,因此,盡可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我沒有失敗。

  ●我明白,如果我這么做,就會如此如此。

  ●所以我要做些不同的事,我估計這些事將能給出我下一次想要的結果。

  一般說來,你要積極地看待你所做出的行為的負面反饋,而不是消極地把它看做挫折,或者更糟糕的是,看做“一次失敗”,這樣你能從中學會更多。正如一些思想家半個世紀前指出的那樣,消極的語言會在不知不覺中使我們變得更糟。改變話語中的一些詞,讓消極轉為積極,其實并不需要多大的努力。

  人們擁有能帶來變化的所有資源

  改變和自我實現(xiàn)的根源在于你自己。大量特殊的經(jīng)歷構成了你的精神世界的整張地圖,它們能為你提供無限的資源以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這筆財產會一直存在你的潛意識中,但是當需要時你就能得到它,而且你能跨越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障礙。正如我們已經(jīng)看到,所謂的失敗是由于我們的知識水平、我們?yōu)楝F(xiàn)在和將來提供的資源有限。當然,在你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你需要去學習特別的知識和技能,獲取外部的資源。然而,你能夠思考、探索,做一切該做的事以獲取那一刻在你內部并不具有的資源。這些資源將幫助你取得特定的結果:你的內部資源能培養(yǎng)起你去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

  讓你自己吃驚

  這些內在的資源能為你提供很有價值的核心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你能夠帶來變化,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身上具有的資源。有時,當你面對危機或者特殊的任務時,你會為自己感到吃驚:“我不知道我居然還具有這種能力”,但這通常是偶然發(fā)生的。即便經(jīng)過再深思熟慮,你可能仍不會想到去求助于你自身的資源。假設你能面對危機、挑戰(zhàn)或者新情況,同時利用你自身的內部資源,你將能發(fā)揮自己的真實潛能。因此,充分意識到你自身的能力能增強自信心,同時也能提高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

  一旦當時給予人們所需資源,人們就能做出最佳選擇

  你的精神世界是由你的價值觀、信念、情感以及基于這些之上的行動組成的。在這個范圍內,我們通常做得很好,我們能運用我們的知識、信念、價值觀、戰(zhàn)略和其他的心智模式來達到成功。在別人看來,特別是在一個自詡有豐富經(jīng)驗的老者看來,一個人的行為可能是不良、被誤導的。然而,他們惟一能做到的是通過有限的,經(jīng)過過濾的現(xiàn)實情況來做出判斷,這幾乎與其他人的看法一樣。經(jīng)歷并不等于能力和可用的資源,就像知識并不等于智慧一樣。一次愿意接受改變并從反饋中學習的經(jīng)歷要好于幾十年普通的絲毫不去總結的經(jīng)歷。

  如果你用這種觀點去判斷人們以及他們的行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現(xiàn)實中只有藍圖。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要比第一次見面時獲得更多的成就,因為他們的“系統(tǒng)”是充滿效率而且是連續(xù)的。同樣,更好地理解你的思維方式,增加你的選擇余地,你就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資源,比如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選擇。

  靈活應變選擇機會更多,它總比沒有選擇或有限選擇好

  “靈活性”意味著你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選擇,釋放出你潛在的資源。在給定的資源下你總能做出最佳選擇。但你也可以通過靈活性,從反饋中學習,以增加所擁有的資源。通過利用這個你常常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使用的系統(tǒng)(上面提到的“受控制的程序環(huán)”),你能逐漸控制自己對待變化的態(tài)度,同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選擇。用一句簡單的格言來說,就是:有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

  在每一行動的后面都有一個積極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任何行動都是有價值的

  正如我們前面見到的,即便是表面看被誤導或無用的行為,對行為者而言,也是有某種目的的,我們稱之為“積極的目的”。當然,我們的大部分行為是根據(jù)我們的習慣無意識地發(fā)生。確定這些行為背后的目的或意義都是在自我認識方面一個明智的選擇。也許你能通過這種方便、快速、更滿意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究竟想得到些什么。我們將在后面更詳細地討論這種積極的目的,F(xiàn)在,試著想像把你的行動和“你”分開。你的行為背后的積極目的是什么呢?這些目的在你今天的生活中是否還在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或是這些習慣行為超出了它們有用的期限,而顯得更為持久?

  我們的交流是同時發(fā)生在意識層面和無意識層面上的

  早先的一些關于交流的假設合并成這個假設,它和別的假設一樣,并不起源于NLP,而是重復了弗洛伊德、榮格和其他一些心理學家的觀點。然而,通過NLP,我們能把思考的結構和過程看得更深,因此在意識還是無意識層面上我們都能交流得更好。后面將談到語言模式,這些語言模式有助于進入人的潛意識,同時了解在人的意識層面什么是人所不愿意交流的。同時,通過想像和沉思你不僅能與你的潛意識相互交流,同時也能帶來神經(jīng)上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比傳統(tǒng)的心理療法更能有效、持久地影響你的行為。

  大腦思維和身體是同一控制系統(tǒng)的部分

  上述這句話反映出NLP強調整體的特點,明確地表示出我們隱含在本書中的含義,NLP系統(tǒng)的思想從建立模型起就一直在發(fā)展。思想是與情感在共同發(fā)展。而且,在許多層次上,身體內的情感就意味著行動,這就像頭腦中的自然事件一樣,身體和精神的協(xié)同作用能實現(xiàn)你的目標。

  NLP模型

  上述的假設描述了人們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的經(jīng)驗,我們是通過五種感觀來感覺周圍的世界,即看、聽、摸、聞、嘗。但是只有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用一些方式將它們過濾,才能使這些感覺保存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尤其會傾向于省略或刪去許多有用的信息。對其他的感覺信息,我們可能拒絕接受,或者修改,或變形。而且,盡管考慮到大量的有用數(shù)據(jù),但我們仍要進行歸納,或做近似。因此,精神過濾的結果就是我們從主觀上去體驗一切事物。當你我用各自的感官去體會這個世界時,我們用的是一種個人的、獨特的、歸納的、變形的以及不完備的方式。

 

  上圖說明了我們常說的“NLP模型”。如果一個模型將事物劃分得過于復雜而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它從一開始就不能完全代表真實事物更不用說再現(xiàn)了。我們的精確度越高,理解就越復雜。另一方面,模型越簡單,它所能代表現(xiàn)實的精確度就越低。如果你能從一個模型中再現(xiàn)或預測現(xiàn)實(就像乘法表,或是E= mc2,或者一個精確制造的火炮模型),這就是一個好模型。如果任何具有合適技能的人都能從模型中得到一致的答案,這個模型就更好。

  NLP模型并不很適合上述三種提到的模型,但它卻使理解每一次經(jīng)歷的結構變得更容易。當你理解并運用NLP或其他任何模型時,你都可以提出改進,F(xiàn)在,我們用NLP模型來證明第一個假設“地圖并非版圖”。

  在這個假設前,對真實感覺信息進行歸納、刪減以及變形,似乎并不理性。事實上,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地發(fā)生著,因此我們并不需要把它當做理性思考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即使當我們有意識地去思考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時,我們也只會傾向于對我們理解的事物進行理性分析,而這些我們理解的事物是基于我們相信是“真實”的基礎上。我們的信念,也包括價值觀、態(tài)度以及記憶,發(fā)展出我們一輩子的經(jīng)歷,以及由于周圍的人、環(huán)境、事件的孌化而產生的結果。

  近似

  NLP模型描述了一個很復雜的過濾系統(tǒng),在數(shù)據(jù)處理上,我們只能用近似值來代替,而且在每一清醒的時刻,我們會犯很大的認識上的錯誤。但整個系統(tǒng)運轉很快,而且具有明確的優(yōu)點,有時,粗略的估計就足夠了。例如,也許正朝你飛來的磚塊對你來說根本不算什么,畢竟它不是一只灰熊,但安全要比別的什么都好,因此要做最壞的打算,將輸入的感覺進行分類,再依此行動。幸運的是,系統(tǒng)運轉的速度快得足以對輸入因素進行分類,以此處理緊急情況,當然前提是你已經(jīng)有一個分類的框架。利用這套系統(tǒng),我們可以感覺到潛在的危險,盡管數(shù)據(jù)可能是不完全的或者只是一些總體數(shù)據(jù)。而且,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感覺到。

  過時的超級技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步擅長于感覺的推測。它將幾十億年早先的感覺(過濾后的代表物)和他們目前的信念、個性融合在一起。然后,多數(shù)情況下,“幸存”已經(jīng)不能用來判斷我們的行為,例如,言辭上的冒犯或批評,導致生氣這一種反應。過時的避免發(fā)胖的超級技能不再有效,而且我們做出了錯誤的解釋和決定。

  NLP模型讓我們意識到,在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如果缺少有意識的、正確的調整,我們將如何生活。這種意識在最壞的情況下,能提供選擇。你可以自由地相信一些事或別的事。你也可以選擇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例如別人是如何通過他們獨特的過濾系統(tǒng)來看待事物。這樣的態(tài)度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群體間的協(xié)調以及國家間的和平,就像你的神經(jīng)和你的行為也要協(xié)調一樣。

  解碼

  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就是如何解釋別人的精神世界。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真正的交流是在兩個人的思維中進行的。但現(xiàn)在你至少知道任務有待處理,通過考慮NLP模型描述的過程,你將會避免出現(xiàn)一些主要的交流失敗情況,這些失敗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精神上的過濾層能將輸入的感覺轉變成一種個人可接受或可信的形式。NLP試圖破解引起變化的三種因素:歸納、變形以及刪除。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是如何轉變成我們的經(jīng)驗、情感、信念、洞察力以及“真理”的。

  也許更重要的是,你將學會如何破解自己無意識下形成的感情代碼,由此獲得無價的自我認識,F(xiàn)在,如果你能夠有意識地為你的所見、所聞、所感確認一種有用的意義,你將能對它們進行不同的分類或解釋。簡單地說,你將學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特別會注意到別人的行動、情感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你將能為你的意識做出積極的反應。對你思想以及隨后的行動,你將有更大的控制能力:管理你的生活。

  生態(tài)系統(tǒng)(ECOLOGY)

  “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這本手冊中,我認為它很重要,因此我將其列入NLP的原則及假設之中,這個詞起源于生物學,通常與作為平衡系統(tǒng)的個人或組織相關,一個生態(tài)上的變化應當考慮到系統(tǒng)其他部分和其他相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

  NLP注重變化,包括行為和思考方式的變化。當我們考慮到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以及我們與別人、組織和社區(qū)進行交往所依賴的系統(tǒng)時,即使是一些小小的變化,也會給我們帶來廣泛的影響。例如,由于一個人改變“壞”的行為,而使這一改變被看做是“好的”,但結果可能并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令人滿意。這項行為的后面可能有某種無意識的目的:它能帶來快樂(或減少痛苦),但卻與這項行為本身無關。

  例如,探索隱藏在人們行為背后的目的。特定的行為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行為是為目的服務的。然而,我們可能不會理性地甚至有意識地去選擇這樣的行為。事實上,我們可能想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么做。在一些情況下,一個人或多或少地會否認自己的行為,或者至少是行為的本意。例如,目前,青年的反社會行為,就常常有潛在的目的,例如為了贏得別人的注意和尊敬。這常?捎糜诮忉屝睦砑膊,同時也能解釋眾所周知的疾病的生理征兆和心理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的行為包含了我們身體——精神系統(tǒng)的所有子系統(tǒng)。因此,行為背后有其特定的目的,當我們在設定目標時,“獲取別人的注意”或是任何未說明的意圖,都將形成任何均衡系統(tǒng)檢驗的一部分。

  系統(tǒng)性變化

  行為或狀態(tài)任何一方面的改變都將對我們的身體——精神系統(tǒng)的其他部分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更大系統(tǒng)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復雜的身體——精神系統(tǒng)是由一生的經(jīng)歷和一系列的大腦神經(jīng)模式組成,這些模式又是由數(shù)百萬神經(jīng)元之間通過電化學反應聯(lián)系在一起,即使我們把這些神經(jīng)網(wǎng)絡置于不同的分隔部分中,即使距它們的起源已有一段時間,它們依然能以一些特定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

  這些內部“系統(tǒng)”,包括了我們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提到的它們所充當?shù)牟煌巧。它們包括所有可以斷定其身份的態(tài)度、氣質、價值觀。例如,—個人可以充當父親、女兒、隊員、小丑、替罪羊、護士、不領取報酬的顧問等等角色,他們在不同的背景中,例如家庭、工作、社會或者自我發(fā)展,會采取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我們的行為能夠體現(xiàn)出我們身上內向、熱愛和平、熱情、嫉妒、體貼、敏感、合群、詼諧的一面。改變是從整體上發(fā)生的,我們需要從整個系統(tǒng)均衡的角度而不是孤立地從某一部分來對它進行管理。

  所有的系統(tǒng)追求的似乎都是一個獨立的目標。事實上,在社會和家庭系統(tǒng)中,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你不能讓所有人都高興”。然而,當我們做出個人的改變時,通常這種改變只適用于一些方面,我們會忽視這些改變帶來的連鎖反應。一次改變的結果的間接影響會在日后得以體現(xiàn),因此一個理性的積極的改變應該能抵制負面效果的出現(xiàn),有的時候,這些負面影響可能會超過預期從改變中得到的收益。

  這僅僅描述了你自己的系統(tǒng)。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檢驗包括和你交往的人們,你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改變反過來又會影響你(這樣一直互動下去)。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則自然可以從個人延伸到組織,例如你工作的單位,或者延伸到你的興趣愛好以及在社會生活中你必須與之聯(lián)系的一切,例如俱樂部、家庭、學校、醫(yī)院,以及其他職業(yè)生活,例如聯(lián)盟、團體等等。特別地,我們應當把均衡檢驗運用于工作成果。我們經(jīng)常在工作描述中尋求目標,或者不得不接受公司文化和價值觀中規(guī)定的絕對的行為,盡管這些行為與我們個人的價值觀和希望的結果相沖突。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像蝴蝶效應,包括了對你和你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所有的人、所有的物。

 相關閱讀:nlp術語大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nlp/10723.html

相關閱讀:心靈成長的學習如何轉化為生產力
啟動量子NLP工具通過有效的目標設定實現(xiàn)你的夢想
[原創(chuàng)]NLP,人生轉折點
ABC法則
NLP策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