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NLP在2004年,陸續(xù)看了國內(nèi)各種書籍資料,現(xiàn)在看來,當時我對NLP的理解非常膚淺,根本不得要領。后來我在學業(yè)上養(yǎng)成了優(yōu)先精讀大師原著的好習慣,這影響了我對NLP的學習方式。我得到了Tad James NLP高級執(zhí)行師的現(xiàn)場錄音,于是把其他書都丟一邊,在此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NLP的美妙之處,因為現(xiàn)場的種種成功案例讓你無從抵抗。Tad James在NLP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創(chuàng)造了時間線療法,本人是心理學博士,理論基礎極為扎實,他對NLP理論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人極為享受。Tad James關于催眠的書和圖書館的一樣多,而且,每一本他都看過。
在這里我寫出的,應該算是自己對語言模式學習的心得,我希望讀者一定要重視NLP的理論部分。NLP的理論極為美妙,同時,當你對理論充分理解之后,你對NLP其他分支的學習可以說如魚得水。但更關鍵的在于,只有你愿意花時間在理論之上,你才可以將NLP用得出神入化,不露鑿痕,甚至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技術—這些是那種只關注技巧的人永遠無法做到的。
同時,我會在這篇教程里反復使用我學習到的所有語言模式,幫助你更好地吸收這些內(nèi)容的精髓。
“當我們學習某樣新東西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經(jīng)歷這些階段:開始,我們試圖學習各種技巧。我們希望速成,我們希望學會魔法般的技術,希望它們能立刻解決我們的問題。在之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出了問題—它似乎不怎么管用,你于是開始尋找更多深處的知識…當一個人掌握了一些技術之后,他自然會開始意識到,這些背后一定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有一個理論基礎。”—David Deangelo
“只有理論才能決定什么被觀察到。”—愛因斯坦
NLP的基礎理論可以參考任何一本NLP書籍,這里我只提煉出NLP中與語言模式有關的部分。
潛意識與意識
“Attraction isn’t a choice”—David Deangelo
BBC做了一個節(jié)目叫兩性奧秘(Secrets Of the Sexes),他們安排男女進行約會,在這之前要參與者列出理想對象條件,如長得帥,對人溫柔等,約會之后,當中一些人覺得對方魅力無限,但有趣之處在于,在核對對方條件后,發(fā)現(xiàn)與之前的標準大相庭徑。原因在于,你的意識總會為你的潛意識深處的感受辯護,于是就不難理解有斯德哥爾摩癥候群這回事①。當你意識到,大部分的時間,你和別人都無法在意識上控制自己的時候,你會開始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并開始使事情快速地進展。
關于一個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他的行為
此處的行為,包括一個人的語言,情緒,肢體動作,音調(diào)等。這里我們著重強調(diào)語言。例如很多人想要追女孩子,就開始看她的空間、博客,所有能收集到的東西,希望從語言中理解人本身。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從語言中了解一個人,理解對方。但NLP使得我們從語言中,對一個人內(nèi)在運作有更深的洞察力,并利用語言,使得對方有更多的資源。因為稍后我們就會看到,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工具,但有時候,它也為我們造就困境②。
注1: 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為人質(zhì)情結(jié),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chǎn)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jié)。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fā)生械劫案。劫匪沖進銀行,警察很快就來到,綁匪劫持了兩男一女做人質(zhì)。警方在銀行外荷槍實彈地包圍,與銀行的綁匪談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許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時向外放了兩響空槍,全市的人都很緊張。拖了幾天,雙方談判有了結(jié)果,綁匪把三個人質(zhì)推出來,循警方指定的一條路逃走。這時警察追了上來,想救人質(zhì),也想抓綁匪。但怪事發(fā)生了,三個人質(zhì)卻幫綁匪掩護逃亡,大聲叫匪徒逃命,其中一個女人質(zhì)還挺身替匪徒擋槍。
注2:例如量子力學發(fā)展過程中的語言困境。語言困境:經(jīng)典物理學語言(描述宏觀客體的語言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不適合描述微觀客體的特性和運動狀態(tài)的,而量子力學又不可能以別的語言來代替它,這就是由運用經(jīng)典物理學語言描述微觀客體所帶來的”語言困境”
語言前提假設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前提假設,只是我們沒有開始意識到而已。為了很好地掌握語言模式,你需要對前提假設敏感。NLP為我們整理出了各種前提假設。到這里,你可能覺得事情開始變得有些復雜,事實上,一項技術,或是任何事情,當你完全掌握以后,你都會開始問自己:“當初那種所謂的復雜性到哪去了呢?”沒有所謂復雜這種事情,我們要做的,只是一步一步扎實地掌握,這些實際上簡單的語言模式。
我們先來看一下各種前提假設
(1) 存在:“我正在廈門大學”,這句話假設“我”存在,假設“廈門大學”存在,你可能還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把這些假設單獨解析出來,當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存在的事情,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例如,當你認定某件事有點復雜的時候,你真的確定復雜性的存在嗎?(提示:幾乎所有的名詞都表示存在的前提假設)
(2) 可能性/必要性:“我不可能不做他的女朋友”,“我不可能不給童牧一萬塊錢”,“我必須給童牧一萬塊錢”,“我做不來”,“我不得不為生活奮斗”(提示:所有含有關于可能性,必要性的詞)
(3) 原因-結(jié)果:(提示:…讓… 如果..那么) “你讓我很郁悶”,“如果我讓你很郁悶,那么我也很郁悶”,“因為你讓我很郁悶,所以我才讓你覺得因為你讓我覺得郁悶而很郁悶”,“因為天上有云,所以會下雨”
(4) 復雜性相等:類似“是”,“意思是”這樣的詞往往暗示我們在思維中將兩樣東西看作等同,或至少在特定環(huán)境下看作等同。“我是猛男”,“猛男的意思是你很強壯?”,“你用那種眼神看我,這表示你看不起我”,“我是一個女強人”
(5) 知覺:簡單,所有關于感官的詞。“我看到你沒穿衣服”,“我聽到你在浴室尖叫”,“我感覺你這次會中獎”,“我聞到你發(fā)梢的香氣”
(6) 時間:這個很妙。表示時間。如“以前我不懂”,“現(xiàn)在我懂了”,“以后會越來越懂”。有些時間性詞語很微妙,在催眠中有很重要的應用,“現(xiàn)在”,“停下來”,“還沒有”,“再一次”,“總是”,“每一次”。這些是比較微妙的時間詞
(7) 形容詞/副詞:簡單。這些詞在語言的運用,往往涉及價值判斷。但有一個運用就是轉(zhuǎn)移句子的重心,降低意識的抗拒。“這是很美妙的一次經(jīng)驗”,“你太美(adj)了,我很(adv)喜歡你”,“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如潮水之勢”
(8) 包容性/排他性“或”。解釋一下,我們用“或”的時候有的情況是包容性的:“選這個或是其他的都可以”,這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另一種情況是排他性的:“你要給我一百塊或是兩百塊?”兩種都有應用。包容性“或”讓人有更多的選擇,排他性“或”的應用包括:“你可以從語言模式中感受到NLP的美妙,或是你開始發(fā)現(xiàn)使用它們的恰當場合”,“你是要一個蛋還是兩個蛋”(這個被用俗了..)
(9) 序數(shù):首先,然后,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我們要先把錢給他,再把銀行帳號給他”
練習1(做練習對幫助你更好地掌握語言模式有極大的幫助,請先自行判斷再參考答案):
在下面的句子中,請分析出最主要的前提假設,也分析出其他所有的前提假設
(1)如果貓再叫春的話,我必須把它扔出去.
(2)是她天使般的微笑使我走上前和她說“Hi”
(3)如果他及時回來,我們的聚會就不會失去控制
(4)他們總是給我一大堆工作
(5)人品好的人很友善
(6)不要盯得這么緊,聽我的命令
(7)不是只有你才能學這些
參考答案:
(1)主要假設:原因-結(jié)果[如果..貓叫春使我產(chǎn)生這種行為] 其它假設:存在,時間(再..),必須性(必須)
(2)主要假設:原因-結(jié)果(使..)
(3)主要假設::原因-結(jié)果
(4)主要假設:時間(“總是”)
(5)主要假設:復雜性相等
(6)主要假設:知覺
(7)主要假設:排他性“或”(這里沒有用到“或”,但“只有”顯然具排他性)
在這里,我們并不要求,你現(xiàn)在就開始對所有這些前提假設變得熟悉,當然你可以選擇這樣做,F(xiàn)在,我們可以看一下對前提假設的利用。在利用這些句式的時候,假如對方被自己的前提假設限制住,我們可以簡單地丟出語句,松動問題本身,這不一定使得問題解決(但也有可能直接解決)。我們將問題從前提假設的根部切割。
1. 分析出所有句子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寫下來)
2. 決定當中哪一個前提假設對問題有最大的影響
3. 構造一個問句,這個問句將解決方案作為某種前提假設放在句子當中。(怎么做?--通過你的常識,和對對方,對問題的理解,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問一個將解決方案前提假設化的問句,可以看后面的例子)
例:
問題:丈夫說,“我每次回家看到孩子的玩具滿地亂堆,就生我老婆的氣。”
過程:我們在整個心理生態(tài)系統(tǒng)(Ecology)中尋找解決方案,讓丈夫看到關于家庭的更大的圖景。
反問:“當你看到玩具都被整理好的時候,你打算把剛才生氣的這些時間拿來做什么呢?”或“如果房間清潔,你老婆會有多高興呢?”或“如果你只是對孩子生氣,那你老婆會有多高興呢?”
這些問題看起來有點奇怪,甚至不合邏輯,但非常有效。請先抓住制造這種前提假設問句的結(jié)構,開始自己造出一些這樣的問句,甚至開始實際使用在自己,或是別人身上。以后我們會解釋為什么它們起作用。
更多例子:
問題陳述中不同的前提假設,適合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例子
1. 存在:你確定?
對證據(jù)進行質(zhì)問 + 否定 + 時間(什么時候)
例:我有點焦慮
反問:什么時候你才知道它不在那里?
2. 知覺:照搬原來的假設,轉(zhuǎn)換人稱視角(你也可以加上否定)
例:我不覺得我讓你心煩
反問:你沒有發(fā)覺的是你所溝通的其他部分顯示出你的心煩
反問:我不覺得你是多么的心煩
3. 可能性:如果前提假設是“不可能”,記住,這意味著“有能力做"不可能"”
例: 我無法停止飲酒
反問:你怎么樣才能…. 無法停止飲酒?(這樣的句子使對方意識到是自己在控制行為)
4. 復雜性相等:取假設的反面,將其推向極限,用一個反例并轉(zhuǎn)換參照人稱
例:我老婆從來不做晚餐,這意味著她不愛我
反問:你要吃掉多少她才知道她愛你?(這句太強大了...)
5. 原因-結(jié)果:轉(zhuǎn)換位置,
例:我老婆不理解我
反問:是你不理解你自己的哪一點以至于你認為她不理解你?
6. 時間:時間是一個名詞化的東西,你可以用決定摧毀法
例:我后悔我的決定
反問:你什么時候這樣決定的?在覺得后悔之前,你在決定什么?
7. 形容詞,動詞:將同一個行為放在不同環(huán)境下
8. 排他性或:向上層找到兩個行為的共同的目的
例:我不能決定我是要繼續(xù)在這里學習還是回家
反問:所以,如果你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怎么會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呢?
9. 序數(shù):反轉(zhuǎn)順序
例:在我改變之前,我要先知道為什么
反問:為什么不在改變的同時知道為什么
一些術語以后我們才有辦法詳細的解釋,但現(xiàn)在,對你來說,關鍵在于,去實際使用這些問句,并感受它的效果,這樣,才能讓你的潛意識學到這些東西。要知道,我們的意識只有7+-2的信息量,要熟練地掌握這些問句,我們必須訓練的是潛意識。如現(xiàn)在,你的意識已經(jīng)感到負載過多。而當你現(xiàn)在開始按照這些架構制造問句的時候,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需要靠你的潛意識幫你提出答案。你會接觸很多新的,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它們使你的意識要集中于許多要點之上,當然,這使得你沒有辦法靠意識解決,你就必須開始相信你的潛意識。畢竟,真正的學習發(fā)生在潛意識。再強調(diào)一次,你不必要在意識上知道一切才可以做這些練習,而不實際開始使用的話,你無法知道任何東西。
"在數(shù)學中你并不理解事情,你只是習慣于它們.(In mathematics you don't understand things.You just get used to them.)"--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語言困境
“它將清楚地指出什么是可以言說的,從而也就指出了什么是不可言說的。 ”(It will mean the unspeakable by clearly displaying the speakable.) -- 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我的語言的極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極限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 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什么是真實的?我不在乎!”(What’s reality? I don’t care!) –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幾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歌頌漢字的偉大之處,說漢字如何如何好,例如其象形特征有助于人右腦發(fā)育,那我們不如就用象形文字好了。整篇文章基本上是在胡扯。但有嚴謹?shù)目茖W工作證明,不同的語言對人腦的特征確實有不同影響。
NLP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認為身心是一體的,你的語言表現(xiàn)出你的內(nèi)在世界,甚至表現(xiàn)出你大腦內(nèi)的神經(jīng)結(jié)構。事情在這里開始變得非常有趣,假如語言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大腦神經(jīng)結(jié)構,而我們丟出的語言對方也需要在神經(jīng)結(jié)構上處理,那么是否有一些語言,可以使得某些神經(jīng)結(jié)構發(fā)生改變?
界限
語言的一大功用就是為我們劃定界限,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當我們認定一樣東西是椅子的時候,我們同時認定的還有兩件事:①這不是椅子以外的其他東西 ②其他東西不是椅子(例如桌子便不是椅子)。
這當然是必須的,但有時候,它像圍墻一樣把我們封鎖在城池當中。當一個人認定自己沒有能力做某事的時候,他看不到自己內(nèi)在的資源和外在的機會,他難以將自己從界限中跳出來。
當我們在大腦神經(jīng)結(jié)構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界限就有如一些神經(jīng)元鏈成閉環(huán),一旦跳入,潛意識傾向于陷入其中。
“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李敖
笛卡爾坐標
笛卡爾坐標就是數(shù)學里的X、Y坐標,這里我們用于方便的表示界限的四個方向。這很有用,可以幫助你產(chǎn)生能改變神經(jīng)結(jié)構的語言模式,同時,它可以幫助你自己靈活地思考,跳出固有界限(現(xiàn)在知道要好好學數(shù)學吧~~ -_-)。
這里的四種命題和數(shù)理邏輯上的有所出入,但原則是相同的。
讀者不妨抱著玩的心態(tài),開始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做四象限分析,并朝著問句的方向思考,這可以讓你跳出固有界限,提升思維的靈活性。這些語句讓你對語言有更深的洞察力,同時,當你掌握之后回顧之前的語言模式,也許你就會開始發(fā)現(xiàn)它們起作用的原因。當你思考“什么是我不是的東西?”這個問題時候,也許你就成佛了。
例:
寫博客是個好事情
逆:思考“什么情況下不寫博客是個好事情?”
否:思考“什么情況下寫博客不是個好事情?”
逆否:思考“什么情況下不寫博客不是個好事情?”
我感到困惑,這不好
逆:思考“什么情況下,不感到困惑不好?”(沒有困惑證明你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否:思考“什么情況下,感到困惑很好?”(困惑說明你即將學到新東西)
逆否:思考“什么情況下,感到不困惑,是很好的事情?”
最好的練習方式是思考你在生活中陷入的界限當中,向自己丟出這些語句并朝相應方向思考,你就可以開始看到它們的威力。
米爾頓.艾力克森安靜地坐在輪椅上,偶爾對你蒙娜麗莎式地微笑。他的眼神能將你吸進一個奇異的世界,身上有一圈神秘氣息,但你不容易想到他是那樣偉大的天才。他在19歲得了小兒麻痹癥,為了治療自己,米爾頓開始觀察家里的嬰兒如何慢慢開始移動自己的手腳。這使得他的觀察力前無古人,非語言溝通能力出神入化。在此前,弗洛依德學派信奉的策略,是在治療時不要看著患者,完全不要看,因為弗洛依德本人對語言的力量極為迷戀,認為語言內(nèi)容的本身足以傳遞一切。米爾頓的思想石破天驚,他要求學生們在治療時認真觀察患者的一舉一動,但學生們怎樣都學不會他的那種第六感般的敏銳知覺—米爾頓看你脖子上脈膊的跳動就可以判斷你進入的催眠深度。
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還是加州大學數(shù)學系的學生,醉心于心理學,他的學識和特立獨行使他聞名于校內(nèi)。語言學系的教授約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不知如何認識了理察。格林德聲稱,理察所有關于心理學的問題他都可以給出語言學上的解釋,理察半信半疑地問了幾個問題,格林德給出的解釋讓理察感到非常神奇。后來他們將相關的想法發(fā)展成一種療法,叫元語言模式(meta-model),這成了他們的第一本書籍—神奇的架構(The Structure of Magic)。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理察和格林德被介紹給了米爾頓。三個巨人在一起,無疑,將寫下的是歷史。米爾頓是絕世高手,理察在米爾頓的治療過程中仿佛看到了神一般的力量。理察眼看著患者坐在米爾頓面前,米爾頓問了一些情況后,開始講故事,故事不長,但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在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也就宣告患者問題的消失。還有一次,一個小男孩暴躁地進入治療室,機關槍似地說著一大堆不堪入耳的話,米爾頓一言不發(fā),用手指敲打著桌面,但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米爾頓敲打的節(jié)奏恰好與男孩說話的節(jié)奏契合(Rapport),五分鐘之后,男孩安靜下來。
理察如饑似渴地觀察米爾頓的一舉一動,不斷詢問米爾頓的想法,理察堅信再神奇的技術都可以被復制。后來,就有了NLP。
米爾頓語言模式
“當你試圖用語言讓他人對你印象深刻時,你說得越多,你就顯得越平凡,越顯得不能控制自己。即使你講的是陳腔爛調(diào),只要你將它變得不明確,迷離,有如謎語般,你的話就會顯得新穎。高層的人靠三言兩語讓人印象深刻或讓人恐懼。你說得越多,你越有可能說出愚蠢的事情。”—Robert Greene《The 48 laws of power》
“神秘的吸引力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它讓你尋求多層次的解釋,這動用人的想象力,使人不由想象它背后隱藏了讓人興奮的東西.”—David Deangelo《The Seven Elements Of Charisma》
米爾頓的想法不由讓人感到出格,米爾頓語言模式說白了,是十分簡單的東西,就是有技巧地使用不明確的語言。米爾頓認為,概括化的語言,擁有更廣的范圍,能對問題有一個清楚,完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明確的語言使你集中于問題的某些方面,但這可能造成另一些重要方面的丟失。例如一些事情讓我們不愉快,當我們在意識上想起這類事情的時候,我們總是聚焦于其中的負面,對當中可能有的正面學習視而不見。米爾頓語言直擊潛意識,潛意識藏著完整的經(jīng)驗,通過米爾頓語言模式,我們阻止對方使用意識—因為這常常造成對經(jīng)驗和事實的刪減、扭曲。
沒有人喜歡被命令,意識層面上的命令往往容易招致心理抗拒--在學校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聽老師的說教。意識層面上的命令不容易影響到潛意識,使用更為開放性的語言,包括比喻,在當中提供新的機會或是放置矛盾,我們可以輕易地影響潛意識層面。
米爾頓語言模式也叫催眠性暗示,它為對方留下空間,對方的潛意識不由自主地填充空隙間的細節(jié)。當然,對方也許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這時他的潛意識暫時接管了控制權,甚至會進入一種催眠的狀態(tài)①。
在溝通中總是涉及到抗拒的問題,心理治療中更是如此。在催眠中,患者總是或多或少地擔心或懷疑催眠。這在催眠術產(chǎn)生的一百年來都是難題。米爾頓天才般的洞見讓人眼前一亮,米爾頓意識到,不應該試圖直接減輕對方的抗拒,而應該利用(Utilize)抗拒來產(chǎn)生改變。米爾頓建議,一個好的治療師永遠要給患者展現(xiàn)抗拒的機會。任何試圖強迫對方違背自己意愿的努力,都會降低進入潛意識使其產(chǎn)生改變的可能。
一個好的治療師,或是一個好的溝通者,能夠接受和有效地使用最初的抗拒,讓對方至少接受自己的一個暗示,這樣對方就會開始愿意接受更多的暗示。人們永遠會對一個鼓勵自己根據(jù)意愿自主選擇的人感到舒適。這即是NLP中的先跟后代,推銷術中好像流行“大Yes是小Yes的累積”這種說法,只是用俗了,所以,知道原理才能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不落俗套。
例如,如果對方有啃手指的習慣,NLP催眠師將會鼓勵對方將指甲留長,以使得啃食的過程更加美味有趣。標準的做法是讓對方全情投入地想象這種情況,當然,也許對你來說,這一句話就足以使你反胃,這說明,你的潛意識已經(jīng)受到這句簡單語言的影響了。
"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孫子兵法》
注①:催眠狀態(tài)并沒有什么神奇之處,我們每天都處在各種催眠狀態(tài)中,例如當我們?nèi)耐度胱鲆患聲r,我們注意不到其他地方的聲音;蛘哒f,當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進入某種催眠狀態(tài)了。也許,當你讀完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潛意識對許多事情的理解開始改變,而在意識層面上,你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會開始以這樣的角度看事情。NLP所有的技術都是利用相對較淺層的催眠狀態(tài)對潛意識做改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nlp/13969.html
相關閱讀:心靈成長的學習如何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
NLP策略的目的
ABC法則
[原創(chuàng)]NLP,人生轉(zhuǎn)折點
啟動量子NLP工具通過有效的目標設定實現(xiàn)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