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人體的五大感官,是我們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從反饋回路模型上來說,鍛煉感官系統(tǒng)等于增強我們接受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的廣度和準確度,這就促使了整個循環(huán)更加有效地進行。這方面的知識我主要從三個地方體會,Image Streaming、《正確的讀書方法和考試秘技》和《像達芬奇那樣思考》。Image Streaming很強調(diào)在描述事物的時候動用所有的感官,這樣可以讓學習的效果從一維(單一感官)擴展到多維(混合感官),達到和潛意識的充分溝通。隨著Image Streaming的不斷深入,我發(fā)覺到達了另一個層次——感官的敏銳度問題。在使用所有感官的前提下,感官的敏銳度就成為決定信息輸入質(zhì)量的關(guān)鍵。所以,需要鍛煉我們的感官能力,提升它們的敏銳度。這方面的實踐,《正確的讀書方法和考試秘技》和《像達芬奇那樣思考》給出了很好的答案,通過這些簡單而有效的練習,必定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
從影像閱讀方面來說,我發(fā)覺視覺能力起著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在影像閱讀這一步,保持狀態(tài)很重要,也就是要保證輸入信息的質(zhì)量。我一直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看不到懸頁”、“我一直會注意頁面上的文字”等類似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只要你有意識地鍛煉視覺的能力,我保證你沒有問題。我用的是《正確的讀書方法和考試秘技》的方法,現(xiàn)在的效果是,我影像閱讀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只是書本,而是周圍的事物;我經(jīng)常把懸頁和X法綜合起來用,保持看到懸頁的狀態(tài),同時想象一個大大的X,以周圍環(huán)境為四個角構(gòu)成的大大的X。聽覺的訓練,讓我可以在任何的時刻很快地放松,因為我讓自己達到一種“無所不聽”的狀態(tài)。
下面是《正確的讀書方法和考試秘技》里面的訓練方法,遲些我還會發(fā)一些《像達芬奇那樣思考》里面的方法。我相信,提升感官的接收能力,你將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世界。
由于念書時間愈長愈能提升自己,最好將理想目標時間設定為“一整天都能處在極度專心的放松的狀態(tài)”,因此應該隨時隨地都練習如何放輕松。要練習高級的放輕松法,最容易下手的時間是四肢都在動的走路期間。其方法是走路時放輕松的走,不將目光焦點放在固定的位置(即同時看所有的東西),此種方式會使眼球放松,也可以放松頭腦,你可以若有若無的享受眼球放松的輕微舒服感。最初幾天想辦法維持這種狀態(tài),等熟悉這種感覺之后,再練習同時掌握自己的心,使之不要去注意舒服的覺受而保持在安詳狀態(tài)。第二步練習同時看所有的東西和同時聽所有的聲音,不集中眼力和聽力于特定目標可以讓頭腦進一步放松。等眼睛耳朵都能掌握放松的要訣后,下一個對象是腳部。腳部可從腳趾頭開始練習——在輕松的走路(眼耳都放松)的同時,練習若有若無的同時注意腳趾頭和地面接觸、離開地面的感覺(不要注意趾頭上某一特定的位置)。因為是輕松的走,任何階段都一定會有舒服的覺受出現(xiàn),不要被騙去注意它,一定要讓心維持寧靜安詳(把所有覺受和舒服感同時攝在寧靜安詳之中,又稱為‘不起分別心’)。
實際上要同時若有若無地注意所有景象、所有聲音、及腳趾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很快就會忘記(注:甚至只有注意眼睛也不容易)。因為極容易想起其它人、地、事、物或者注意到身上的其它特定部位的覺受。此時不要泄氣也不要怪自己,只管不斷的練習就是了。隨后可將腳上其他的部位逐漸包括進來,最后擴及全身。只要我們在初期走路時,能夠同時放松眼睛又保持心理寧靜安詳超過一分鐘(注:印度某一教派稱能維持三分鐘就是入三摩地),就可以有把握的將這種極度放松的方法應用到上課時間。其他吃飯、睡覺前、上體育課、騎車或搭車通學時,也都可以練習這種極度專心和放松的方法—‘同時放松和注意所有的身體覺受和周遭的人事地物,但心中充滿寧靜安詳’。在愈多的時間中能練習放輕松,則愈能得心應手的運用到念書上。
上課或讀書時將身體放松,并以看戲的心態(tài)來聽講或看課文筆記是第一個重要原則,若能同時掌握到保持放松和看戲心態(tài),再慢慢的配合前一段所提示的方法。那么由于身體不在動的狀態(tài)下,所以身體酸痛癢的覺受、及腦中想起其他事物,諸如:老師剛剛在說什么等等的思緒會很容易悄悄的跑到我們的意識中,因此遠比走路時更不容易一邊放松全身一邊聽講或念書。通常練習很久也不容易得心應手,因此要常常鼓勵自己。在念書和作功課時也要常常去練習。最后的最佳狀態(tài)是:‘上課、念書、或作功課時,身體放松,而當時心像一池澄澈的清水一樣的寧靜但又充滿活力’(注:此時是處在天才的狀態(tài))。寧靜安詳而充滿活力的狀況,是指對任何的資訊都能注意,但只會對應該作反應的部份作出反應,在下文中稱之為“保持靈敏的心”。
最后舉一個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故事來作本節(jié)的結(jié)尾,他很喜歡作研究,但因為太專心了,因此常常忘了是否吃過了飯。后來他想出一個法子,在他走出研究室外面時,問在路上碰到的人,請問那人上一次碰到自己(指愛因斯坦)時是在什么時候。若是在吃飯的時間碰到,再問他當時自己的走路的方向,若是在離開餐廳的路上,則表示自己吃過了,可以回去繼續(xù)作研究,否則應該是尚未吃飯。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也有類似的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極為杰出的學者他專心的程度是多么的驚人啊!我猜想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等大師的心,一定比一池澄澈見底的水還要清澈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qianneng/kaifa/9758.html
相關(guān)閱讀: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自然發(fā)生法
做到不抱怨的四個步驟-威爾鮑溫(不抱怨的世界)
深厚的禪定修持
色彩松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