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莫扎特效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效腦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可以說是當今西方報紙文獻和廣播媒體反復使用的一個術語,因為它涉及到父母教養(yǎng)、學校教育和音樂教學的方方面面。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這一術語改變了音樂教師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思想,使他們更加關注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廣泛領域。在歐美國家,莫扎特效應也被當作音樂教育的潤滑油,作為廣告術語來銷售音樂教學書籍和各種音樂方面的產品。

什么是莫扎特效應?

我們知道,莫扎特(W. A. Mozart l756-1791)是16世紀世界著名的音樂作曲家,而莫扎特效應是現代法國醫(yī)生托麥提(A. Tomatis)編撰的一個術語。托麥提醫(yī)生在聲音對于人的生理效果方面具有50多年的臨床經驗,現今世界各地仍有幾個托麥提聽力中心(Tomatis Listening Centers),為聽覺失調、發(fā)音障礙患者提供保健服務。托麥提醫(yī)生堅持認為,在所有形式的樂曲和全部作曲家中,莫扎特音樂對人體有極大的治愈效果。因此,莫扎特效應的主要起因,應該說歸咎于西方人對莫扎特音樂的祟敬,是由于莫扎特音樂出色的韻律、曲調、頻率、節(jié)奏和它的簡潔與純凈。

莫扎特效應的意義

對于莫扎特效應的意義,西方學者還是從音樂對人的作用方面加以解釋。音樂頻率有助于人體健康。精神醫(yī)學人士認為,音樂來自空間,人是用耳朵來聆聽音樂的。由于人耳的前庭功能影響著身體不同肌肉群,迷走神經連接著不同生理組織,因此,來自鼓膜的聽覺震動與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形成了調節(jié)人體所有組織的功能。

音樂是個體進行學習的輔助工具。心理學家認為,在人的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夠讓注意集中到學習的內容。音樂有傳播的作用,以它的節(jié)拍幫助個體對內容進行編碼;音樂也有喚起的作用,以不同曲調將個體領入情緒平靜或激動的狀態(tài);音樂還有引導的作用,以樂曲(特別是莫扎特樂曲)為個體打開進行學習加工的特定神經通路。

研究的新進展

空間技能 由于學者們在音樂對人體作用上的看法各異,近年來,西方學者進行了許多音樂對于記憶和智能的深入研究。

1993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家勞舍爾(F. H. Rauscher)等人發(fā)表在自然科學雜志上的報告,證實了聽莫扎特音樂能夠促進人的空間技巧。

研究:莫扎特音樂促進空間技能

他們的研究設計是這樣的,以大學生為被試,分成ABC三組,在測驗前10分鐘讓他們:

A組聽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B組聽放松搖滾樂;

C組保持沉默。

然后讓他們馬上做空間推理測驗(斯坦福—比內測驗之一)。結果發(fā)現,在測驗得分上,聽莫扎特樂曲的A組被試比其他兩組被試都有增長。同時也顯示,聽莫扎特大學生組的被試,在測驗上的積極作用能維持15分鐘。學者認為,莫扎特音樂能夠喚起人腦對空間推理的積極興趣。

智力 接著,美國教育界發(fā)表了許多關于音樂直接影響智力的文章,包括《莫扎特使你更聰明》、《莫扎特讓你大腦活躍起來》、《對音樂與大腦的研究結果》等論文。莫扎特效應一時影響到全美國。學者要使讀者們相信,接受廣博的傳統(tǒng)音樂,特別是莫扎特音樂,既能夠改善學齡兒童將來的數學分數,也可以提高他們學術態(tài)度測驗(SAT)上的得分,甚至可以使現在常態(tài)的健康兒童發(fā)展成愛因斯坦那樣的學業(yè)名人。

警惕夸張 進入90年代后期,包括勞舍爾在內的許多研究者,對他們開發(fā)的這樣一個提倡莫扎特效應的新事業(yè)并不樂觀。因為美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書籍、CD軟盤和網上知識的音樂宣傳,似乎有些夸張了音樂對兒童智力開發(fā)的作用。勞舍爾相信,是由于對學習音樂實際作用的過分宣傳,給美國的父母親、教育者,以至政界人士產生了對音樂作用的誤解。比如,1998年,喬治亞州政界的米勒(G. Z. Miller)先生就基于他對這些宣傳的理解,請求州議會撥款,為本州所有新生兒童的父母免費提供一套傳統(tǒng)音樂的CD軟盤,以求達到對新生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fā)。在美國,有的人認為米勒的計劃很好,也有的人認為這筆政治開銷用在其他方面更適當。

莫扎特效應這個術語一開始是指個體在聆聽莫扎特奏鳴曲后立即顯現在視覺空間推理測驗分數上的提高;后來,這一術語也包括了音樂教學,特別是掌握各種樂器的教學對于學生各種智能表現上的積極作用。

1999年7月10日在美國心理科學期刊發(fā)表了阿帕拉契大學斯蒂爾博士(Dr. K. Steele)的文章,他和同事們對中學生做了智力調查,比較了接受音樂課和未接受音樂課學生的差異,發(fā)現學生的空間推理成績沒有顯現出聽莫扎特音樂的任何效應。斯蒂爾認為:“在個體基礎智力方面存在莫扎特效應的證據并不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赫特藍(L.Hetland)女士發(fā)表了一項對于兒童樂器訓練在時空能力上因果關系的分析結果。她基于大量可信服的測量數據說明,音樂訓練對于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有促進作用。赫氏因此有把握地斷言:“積極的音樂教學能夠增進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的時空表現能力,接受這種教學的兒童可以是剛剛開始或者已經持續(xù)了兩年,而音樂學習在他們智能的發(fā)展上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是可靠的研究結果。”

對于學習音樂的兒童其能力的增長不是特別明顯的情況,西方學者采用“最高限度效應(Ceiling effect)”進行解釋。最高限度效應是指由于參與者在前期的測驗上已經發(fā)揮了最大能力,導致他們在各種進一步的測驗中,成績的增長不是特別明顯。

西方學者關于音樂學習效應的理論的確是豐富多彩,他們把音樂學習看作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每個人可以通過掌握節(jié)奏和旋律對學習內容進行編碼,從而提高知識。與此同時,他們也把接觸音樂看作是一種引發(fā)腦力的工具,認為音樂可以使兒童喚起特殊神經通路,用于各種學習。

因此可以說,西方的莫扎特效應并不離奇,它提示我們,兒童可以通過學習音樂和掌握樂器擴大自己的學習范圍,提高自己的智能表現;成人可以通過聆聽音樂改變自己的情趣,實現身心的完美和諧。總之,有音樂的生活會更豐富,更美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qianneng/naobo/2096.html

相關閱讀:腦波常用頻率 第二部分
深睡眠——草藥&芳香療法
靜心的幾個基本點
深度放松一般步驟
腦波常用頻率 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