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以一家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一頃,身一人,娶婦后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子又生孫,孫又娶婦,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視高、曾時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其間有戶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勢亦足以相敵。
或者曰:“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閑廛未盡居也。”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戶口則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與屋之?dāng)?shù)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dāng)?shù)常處其有余也。又況有兼并之家,一人據(jù)百人之屋,一戶占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fēng) 雨霜露饑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無閑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調(diào)劑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shù)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為民計者,亦不過前此數(shù)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況天下之廣,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約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況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況供百人乎?此吾所以為治平之民慮也。
——(洪亮吉《治平篇》)
8.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何怪乎遭風(fēng)雨霜露饑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4分)
翻譯:對遭到風(fēng)雨霜露饑寒倒地而死的人到處都是(的現(xiàn)象),有什么奇怪的呢?【得分點:顛踣,跌倒(1分),比比,到處(1分);句意通順2分)
(2)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4分)
翻譯:新開辟的疆土,遷移佃農(nóng)去居住,賦稅繁重的百姓,斟酌過去現(xiàn)在的情況削減一些。(得分點:定語后置(1分),辟,開辟(1分);句意通順2分)
11.請簡要概括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答案:第一段提出問題,暗示中心論點(1分),緊接著第二段分析了人口激增的原因(1分),然后第三段論述了人口問題難以解決的問題(1分),最后總結(jié)全文,提出中心論點(1分),表明作者的擔(dān)憂(1分)。
參考譯文
人沒有不愿意當(dāng)安定社會的老百姓的,人沒有不愿意當(dāng)長期安定的社會的老百姓的。社會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長久了?墒钦f到它的住戶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試以一個家庭來計算:(他們)高祖、曾祖那時候,有十間屋子,有一頃田地,自己一個人,娶媳婦以后不過才兩口人。兩個人住十間屋子,吃一頃田地出產(chǎn)的糧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個男人得三個兒子計算,到兒子這一輩就是父子四個人,(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沒有雇工幫助,這樣就不下十口人了。十個人住十間屋子,吃一頃田地出產(chǎn)的糧食,我知道他們住的僅僅夠,吃的也僅僅夠。(他們的)兒子又生了孫子,孫子又娶了媳婦,其中體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間屋子,吃一頃田地出產(chǎn)的糧食,即使算計著飯量來吃飯,量著身長來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夠。由此到了曾孫這一輩,由此到了玄孫這一輩,比高祖、曾祖的時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這就是高祖、曾祖的時候是一戶的人家,傳到曾孫、玄孫的時候,不分到十戶是不休止的。這其間有人口減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數(shù)也足以和減少的人數(shù)相抵。
有人說:“高祖、曾祖的時候,空地還沒開墾完,空屋子也沒有住滿。”可是住戶人口不是只增長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長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增長十倍二十倍,因此,田地與房屋的數(shù)量常處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戶人口常處于有余的地位。更何況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個人占著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戶占有一百戶的田地,遭到風(fēng)雨霜露饑寒倒地而死的人到處都是,這還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問:天地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我們)說:水旱疾病之災(zāi),就是天地調(diào)劑人口數(shù)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災(zāi)而死亡的,不過十分之一二。(又有人)問:國君宰相是不是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說:使野外沒有閑置的田地,使百姓沒有剩余的勞力,新開辟的疆土,遷移佃農(nóng)去居住,賦稅繁重的百姓,斟酌過去現(xiàn)在的情況削減一些,禁止浮華浪費,控制兼并行為,遇到水旱疾病之災(zāi),就打開公倉拿出府庫所有的東西來救濟,只不過如此而已,這就是國君和宰相調(diào)劑人口的方法。
總之,社會長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來養(yǎng)活人的東西,原本不過這有限的數(shù)量;社會安定的時間長了,國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國君宰相能為百姓考慮到的,也不過上述一些辦法?墒且患抑杏惺畟子弟,其中不聽教導(dǎo)的常常有一兩個,再加上天地廣闊,那些游手好閑的人怎么能全都遵從上面的約束呢?一個人的住房用來供十個人住已經(jīng)不夠了,何況供一百人住呢?一個人的吃的用來供十個人吃已經(jīng)不夠了,何況供一百人吃呢?這就是我為安定社會的老百姓憂慮的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067554.html
相關(guān)閱讀: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宋史?許景衡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孝丐》閱讀練習(xí)及答案(三)
袁宏道《敘小修詩》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