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獨步長堤不見人。
一嶺桃花紅錦?②,半溪山水碧羅新。
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注】①張祜:唐代詩人,家世顯赫,初居姑蘇,后至長安,辟諸侯府,被元稹排擠,遂至淮南,隱居以終。②?(yuè):污跡。③仲蔚:“張仲蔚者,平陵人也,與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隱身不仕……常居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yǎng)性,不治榮名,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第一句連用兩個比喻描寫了暮春時節(jié)詩人來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風光。
B.“獨步長堤不見人”,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詩人的朋友張祜。
C.第三句寫桃花滿山遍野開放,就像紅錦一樣美麗燦爛,沒有污跡。
D.第五句寫會唱歌的百舌鳥站在高枝上婉轉(zhuǎn)歌唱,贊揚像百舌一樣口才好的人。
E.“獨送春”運用擬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應題目中的“殘春”二字。
15.從全詩看,表現(xiàn)了詩人對張祜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4.C(3分)、D(2分)(C項中的“就像紅錦一樣美麗燦爛,沒有污跡”不恰當。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嶺桃花漸殘,像紅色絲綢沾上了污跡。D項中“贊揚像百舌一樣口才好的人”不恰當。這是象征處在高位的人欺負弱勢的人)
15.①蘊含著對張祜的思念之情,詩人南亭散步時看到美麗的春光,卻不能與朋友一起欣賞,因而勾起了對張祜的思念;②用百舌鳥欺負其他鳥,象征張祜遭元稹排擠,詩人為張祜的遭遇而打抱不平;③借張仲蔚這個典故,表達對張祜的被迫隱居、有才華不能施展境遇的深切同情。(每點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129691.html
相關(guān)閱讀:《晉書?賀循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閱讀練習及答案
朱熹《孤鶴思太清(孤鶴悲秋晚)》閱讀練習及答案
沈宜修《春別》閱讀答案
儲光羲《洛橋送別》閱讀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