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①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滅吳復(fù)國,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連空”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首聯(lián)寄遇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2)尾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借代。寄寓了六朝興廢、自然永恒的感慨。
(2)①對隱逸古人的緬懷仰慕之情,②厭倦官場、縱情山水的逍遙之念,③無法像范蠡那樣泛舟五湖的惆悵之意。
二:
(1)簡要概括本詩的主旨。(3分)
(2)首聯(lián)中哪兩個字最有表現(xiàn)力?請把它們找出來并加以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此詩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舊對比,表達了一種人事無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客觀世界是持久的,而人生卻是有限而且多變的,同時表達了世事多變、朝代興衰難料的滄桑之感和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悲。
(2)“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今古同”中的“空”和“同”就是詩眼。什么空了呢?六朝繁華蕩然無存。什么又同呢?大自然未改其本色。這兩個詩眼意在表達作者物是人非的傷感。
【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fā)生什么變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fēng),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fēng)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賞析: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是唐代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舊對比,表達一種人事無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兩句忽然又聯(lián)想到范蠡,感慨“蕭條異代不同時”,自己與他無緣相見,只能懷著仰慕的心情憑吊他的遺蹤。
這首七律寫于唐文宗開成(836-840)年間。當(dāng)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fēng)景優(yōu)美。南朝詩人謝?曾在此地當(dāng)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jīng)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lián)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fā)生什么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lián)系詩人的經(jīng)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nèi)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jīng)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fēng),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fā)了。
接下去兩句,展現(xiàn)了時間上并不連續(xù)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jié)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fēng)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xiàn)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xiàn)的。但當(dāng)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于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fù)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就是長期保持著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fēng)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后,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后人所艷羨。詩中把宣城風(fēng)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云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fēng)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
詩人的情緒并不高,但把客觀風(fēng)物寫得很美,并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里”、“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jié)奏和語調(diào)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回惆悵交互作用,在這首詩里體現(xiàn)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132935.html
相關(guān)閱讀: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曾鞏《初冬道中》閱讀答案
《范仲淹罷宴》閱讀答案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閱讀答案附賞析
杜甫《月》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