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閱讀答案附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注:這首詩是李白暫別杜甫后寄居沙丘時所作,對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懷念。沙丘,大約在山東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詩歌創(chuàng)作中主要手法,請分析李白在這首詩中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3分)
(2)“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這兩句詩是如何表現詩人對杜甫的深深懷念之情的?(3分)
參考答案:
(1)古樹日夕秋聲這些特定的景物無疑烘托出一種近乎于哀婉凄涼的心情,由此可見,杜甫的離去使詩人此時此刻的心緒極為不佳;再有,將自己的思念之情喻為汶水,浩浩蕩蕩隨友而去,亦表現出此情的深遠之處。(注:只要在“古樹”、“日夕”、“秋聲”、“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因為杜甫不在身邊,喝酒聽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達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注:重在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3.該詩前三聯(lián)寫了什么內容,在全詩中有何作用?(3分)
4.分析尾聯(lián)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所抒發(fā)的感情。(3分)
參考答案:
3寫“我”的生活,“我”的周圍環(huán)境,以及“我”的心情。這些內容,對末句的抒情蓄勢起烘托作用。
4運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應詩題,點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抒發(fā)詩人別離杜甫以后備感孤寂、備覺友誼珍貴繼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
A.詩歌首句寫詩人有幾分無所事事的煩悶,但到第二句時,情調急轉,用“高臥”一詞表明詩人內心的閑適。
B.三四句用“古樹”和“秋聲”交代了詩人居住的周邊環(huán)境,蕭瑟的秋風,凄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
C.第五句“不可醉”,即沒有那個心情去痛飲酣醉。第六句“空復情”,因為詩人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
D.最后兩句詩人寄情于流水,照應詩題,點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思念不絕的意境,更造就了語盡情長的韻味。
2.下列詩句中,與“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手法相同的一項是(1分)
A.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李白《行路難》)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D.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答案
1、A。解析:“情調急轉,用“高臥”一詞表明詩人內心的閑適”理解錯誤,“高臥應是指詩人閑居乏味的生活,這也剛好與詩歌上下文情感氛圍融為一體”。
2、B。解析:“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選項A中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選項B是比喻,選項C、D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賞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寓居沙丘懷念詩友杜甫時所作。此詩以景帶出思念之情,言辭樸素無華,率性寫出,或行,或臥,或所見,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詩來,寫得情深意長,凄愴感人,深刻地表現了兩位偉大詩人的真摯友誼。全詩流暢自然,而又含蓄蘊藉;感情極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與杜甫的友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在李白傳世的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一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這首詩。
沙丘城,位于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詩人送別了杜甫,從那種充滿著友情與歡樂的生活中,獨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覺友誼的可貴。此詩就是抒發(fā)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詩人一開始用很多的筆墨寫他自己的生活,住處的周圍環(huán)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詩的前六句沒有一個“思”字,也沒有一個“君”字,給讀者以山回路轉、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詩的結尾才豁然開朗,說出“思君”二字。詩中無一句不是寫“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聯(lián)強似一聯(lián),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煙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這樣的構思,既能從各個角度,用各種感受,為詩的主旨蓄勢,同時也賦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濃郁的詩味。
詩劈頭就說:“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惱恨和自責的意味。這會引起讀者的關注,并造成懸念。“高臥沙丘城”,高臥,實際上就是指詩人閑居乏味的生活。這句話一方面描寫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應了提出上述問題的原因。詩人不來沙丘“高臥”,原因就在于懷念杜甫這位友人。這凌空而來的開頭,正是把詩人那種友愛歡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復雜、苦悶的感情,以一種突發(fā)的方式迸發(fā)出來了。
一二句偏于主觀情緒的抒發(fā),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眼前的沙丘城對于詩人來說,像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fā)出瑟瑟之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這蕭瑟的秋風,凄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更叫詩人愁思難解。“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然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尋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無法忘憂。魯、齊,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山東。“不可醉”,即沒有那個興趣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詩人無意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這么翻寫一筆,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時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發(fā)源于山東萊蕪,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于魯地的西南。所以詩人說:“我的思君之情猶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緊隨著你悠悠南行。”詩人寄情于流水,照應詩題,點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造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這種綿綿不絕的思情,和那種“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的開闊灑脫的胸襟,顯示了詩人感情和格調的豐富多彩。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中,古體先于律體。但是,律體的盛行對于古詩的寫作也不無影響。例如李白的這首五古,全詩八句,中間四句雖然不是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的對仗以及整個的格式,卻可以見到律詩的痕跡。這種散中有對、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發(fā)了詩人純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詩具有一種自然而凝重的風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135068.html

相關閱讀:顧炎武《文章繁簡》閱讀練習及答案
《明史?毛忠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李清照《武陵春》閱讀練習及答案
《岳陽樓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臨江仙?送佑之弟歸浮梁》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