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崆峒》閱讀答案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崆峒
【清】譚嗣同
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
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松?②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
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yīng)仍問武陵源。

【注釋】①此詩寫于1889年,當時的清政府腐敗不堪,國家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際。崆峒,山名,在甘肅平?jīng)鑫。?(ná):執(zhí)持。
1.此詩想象奇特,從形、神兩個方面描繪出崆峒山 ▲ 、 ▲ 的特點。(各填一個詞語)(2分)
2.尾聯(lián)意蘊深刻,談?wù)勀愕睦斫。?分)
參考答案:
1.高峻(高大、挺拔)雄偉(浩蕩、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氣勢磅礴)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通過“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可以刻出崆峒山的高大,氣勢雄偉等特點

2.尾聯(lián)化用了《桃花源記》的典故,“不應(yīng)仍問武陵源”表達出詩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紅滿谷”的崆峒山,抒發(fā)了詩人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筆委婉,含意深遠。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尾聯(lián)“武陵源”“桃花谷”,化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典故。關(guān)鍵詞“不應(yīng)”,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不應(yīng)隱居,應(yīng)該積極入世,積極向上的情感。

賞析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清末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曾游歷大半個中國,因其父在蘭州做官,所以他多次去蘭探父而路過平?jīng),并登崆峒、寫壯詩,留下千古名篇?br />  俗話說,看人先看個頭,看山先看高險。“斗星高被眾峰吞”,譚公的詩開門見山,見山說險。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旅游賞景時的一般心態(tài),所以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從山下往上望,確實感到山高天小,日月星斗全不見,好像被山峰吞噬掉了一樣。登上山頂,展望大好河山,又感到像籠罩在劍氣之中,這是以小見大。但又馬上拉回了視線。這里多好!云濤如海,隔斷塵世,宛然一仙境也。然而,天路何在?出路安在?你看,就在云霧向上流動的山壑嶺口之處,只是太高,需要登攀,需要奮斗啊!蒼松古柏,彎彎曲曲像一條飛起的巨龍,直上霄漢,多么雄壯!青苔上留下了野獸奔跑的足跡,這顯然是被蒼龍趕跑了。好一幅喻景抒情圖。還有轉(zhuǎn)結(jié)句更妙:“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yīng)仍問武陵源。”有兩種解法:一是這里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樣美,以后可不必再去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了。二是說這里縱然像桃花源那樣美,可是國家正處在多難之秋,要面對斗爭,不要像秦人那樣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常言說,詩品即人品,寫詩即言志。譚公足登崆峒山,心想變法事,胸懷坦蕩,氣吞山河,筆掃陰霾。9年后,詩人果然實踐了他的諾言,為變法、為國家流盡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3歲。人去詩在山更高。讀到這里,平?jīng)鋈酥敝挥X得這詩如山重,人比山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197287.html

相關(guān)閱讀:賈誼《論積貯疏》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馬說》課內(nèi)外閱讀訓練及答案
初中課外文言文導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閱讀答案附翻譯
張詠《晚泊長臺驛》閱讀答案及賞析
李商隱《二月二日》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