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高亭②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暮色千山入,春風(fēng)百草香。
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
鸛鶴來何處,號鳴滿夕陽。
【注】 ①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dá)黃州貶所,這首詩是這年春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東坡雪堂南面的?山上。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分)
A.本詩寫作者雨晴后散步歸途所見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韻味。
B.一二句寫高亭久廢,下有魚塘。“廢”字蘊(yùn)含有作者“除舊迎新”的喜悅。
C.三四句寫天色已晚,為“歸”作鋪墊;寫春風(fēng)中百草飄香,點(diǎn)明晚春季節(jié)。
D.五六句寫市橋人散,竹木蒼蒼。“寂寂”“蒼蒼”等疊詞給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紀(jì)曉嵐評價本詩七八句蘊(yùn)含“羈”、“孤”兩層意思,請結(jié)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3分)B.(從本句看,高亭久廢,不再供人觀賞,下面池塘用來養(yǎng)魚,給人荒涼之感;從全詩看,作者被貶黃州,深感冷寂。所以,“廢”字不蘊(yùn)含 “除舊迎新”的喜悅。)
(2)(4分)
示例1:同意(1分)。七八句中寫不知從何處來的鸛鶴,在夕陽中哀鳴,讓人感到凄涼孤獨(dú)(1分)。全詩寫作者在被貶黃州期間來到高亭,歸途中看到春天即將過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蒼,而自己有家難回,孤獨(dú)之情油然而生。在這樣的心境下寫在夕陽中獨(dú)自悲鳴的鸛鶴,實(shí)際是以鸛鶴自比,表達(dá)寄居異鄉(xiāng)的“羈孤”之情(2分)。
【評分參考】①表明觀點(diǎn)(1分)。②闡釋七八句句意(1分)。③聯(lián)系全詩背景或情境和詩句分析(2分)。
示例2:不同意。七、八句寫一只不知來自何處的鸛鶴,在夕陽中嗚叫,只是寫景之語,不含羈孤之意。作者雨晴后散步歸途中來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涼。春天即將過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蒼,環(huán)境冷寂,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著力描繪一只鸛鶴在夕陽中鳴叫,只是以動襯靜,突出環(huán)境的冷寂,并不蘊(yùn)含“羈孤”之情。(意對即可)
賞析
“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東岡上歸”。“高亭”即指四望亭,在蘇軾所住雪堂南面的高阜上。“種魚”即養(yǎng)魚,種魚塘即題中所說的“魚池”。高亭久廢,不再供人游賞,而是用來養(yǎng)魚的地方,一開頭就給人以荒涼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寫天已晚,為“歸”作鋪墊。“春風(fēng)百草香”,寫春已殘,故春風(fēng)送來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橋人寂寂”,應(yīng)“暮色”句,因天將暮,故市橋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蒼蒼”應(yīng)“春風(fēng)”句,因春已殘,故再也見不到“雜花滿山”,但見蒼蒼竹木而已。高亭久廢,暮色初臨,市橋人散,竹木蒼蒼,都給人以冷落寂靜的感覺。最后兩句的寫法與前一首相似,以鸛鶴號鳴,反襯市橋沉寂。正因?yàn)槿f物俱寂,突然出現(xiàn)的鸛鶴聲如同充滿了暮色蒼茫的整個天空,聽起來更加凄厲。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句,蘇軾這里的藝術(shù)效果則相反,是“此時有聲勝無聲”。《紀(jì)評蘇詩》說,這兩句寓“羈孤”之意。這正是哀號無告的蘇軾貶官在這寂寞江城的生動寫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00467.html
相關(guān)閱讀: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閱讀答案
洪邁《存亡大計(jì)》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納蘭性德《漁父(收卻綸桿落照紅)》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劉孝先《詠竹》閱讀答案及賞析
《桃花源記》“苛政猛于虎”對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