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字士度,西河人也。父千秋,慕容永驍騎將軍。永滅,來奔。太祖善之,拜建節(jié)將軍,賜爵成紀侯。隨從征伐,累著功績。登國末,卒。濟涉獵書傳,清辯,美儀容。太祖愛之,引侍左右,與公孫表等俱為行人,拜散騎侍郎,襲爵。先是,姚興遣將攻洛陽,司馬德宗雍州刺史楊?期遣使乞師于常山王遵。遵以狀聞,太祖遣濟為遵從事中郎報之。濟自襄陽還,太祖問濟江南之事,濟對曰:“司馬昌明死,子德宗代立。所部州鎮(zhèn),迭相攻擊,今雖小定,君弱臣強,全無綱紀。臣等既至襄陽,?期問臣:‘魏初伐中山幾十萬眾?’臣答:‘三十余萬。’ ?期曰:‘魏國被甲戎馬,可有幾匹?’臣答曰:‘中軍精騎十有余萬,外軍無數!
(選自《魏書?張濟傳》,有刪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國被甲戎馬
B.治在何城
C.夙夜憂危
D.如其事勢不舉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祖作為帝王廟號使用,多為創(chuàng)基立業(yè)者,常見于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者。此為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的廟號。
B.襲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繼承人(世子)承襲原有爵位,對于世子以外的繼承人一般要減等襲爵。具體制度因朝代而異。
C.刺史為古代官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為地方官職名稱,相當于后代的縣令。
D.車駕本指帝王所乘的車,亦用為帝王的代稱。文中即是后一種含意。《漢書?高帝紀》“車駕西都長安”中亦是如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一項是(3分)
A.張濟出身顯貴。其父本為慕容永部下,后投奔太祖,頗受重用,被封為侯,后屢建功勛,并且蔭及張濟。
B.張濟學問淵博,儀表堂堂,深受太祖喜愛。太祖不但召他侍奉左右,而且多次委以重任,后給予獎賞。
C.張濟屢次出使,不辱使命。他曾作為常山王從事中郎出使襄陽,圓滿完成任務;后來幾次出使也合旨意。
D.張濟能言善辯,口才極佳。在作為使者回復楊?期時,他言辭得體,對答如流,終于打動?期,搬來救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所部州鎮(zhèn),迭相攻擊,今雖小定,君弱臣強,全無綱紀。
(2)今都督襄陽,委以外事,有欲征討,輒便興發(fā)。
答案:
10.(3分)D(舉:成功。)
11.(3分)C(“相當于后代的縣令”錯誤。地位要高于縣令。)
12.(3分)D(“搬來救兵”錯誤。文中是楊?期(晉)一方向張濟一方(魏)求援。)
13.(10分)(1)所管轄的州鎮(zhèn),交替著相互攻擊,如今雖然稍為安定,但君弱臣強,完全沒有綱常法紀。(譯出大意給2分;“部”“迭”“小定”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現在我鎮(zhèn)守襄陽(做襄陽都督),被委任以對外事務,如果想要有所征討,就立即可以調兵出發(fā)。(譯出大意給2分;“都督”“委”“興發(fā)”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文言文參考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03923.html
相關閱讀:《明史?藍玉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練習及答案
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張鳴善《【正宮】塞鴻秋?山行警》閱讀及答案
謝懋《霜天曉角?桂花》李清照《鷓鴣天?桂花》閱讀答案對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