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注釋:
1.述古,陳襄字,蘇軾好友。熙寧七年(1074),陳襄杭州任滿,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
2.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余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云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志。
(1)仔細品味這首詞,簡要回答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有人認為,這首詞中“熒熒”一詞極具表現(xiàn)力,請結合語境,作簡要賞析。(4分)
(3)本詞中的“亭亭”和“熒熒”兩詞極富韻味。請任選一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4)請從“情”和“景”的關系角度,賞析詞的下闋。(4分)
(5)詞的上闋中“誰似臨平山上塔”一句包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6)有人評價這首詞的下闋說:“虛實結合,凄惻動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熒熒”既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比喻貼切新穎(2分)。一方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別而哀傷,因思念而淚流滿面(1分);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擔憂,因思念而徹夜難眠,讀來令人嘆惋不己(1分)。
(3)“亭亭”,直立的樣子(1分),在這里作者把高樓擬人化,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詞人不會像高塔那樣無動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繪畫面1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去的哀傷,也表達了詞人不能像高塔那樣目送友人遠去的遺憾。(2分,兩種情感各1分)
“熒熒”,指“殘燈斜照”之光(1分),在這里又暗指淚光(1分),因思念而淚流滿面(1分)。(補充:或燈光閃爍的樣子,描繪畫面意象也可給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獨守孤燈,徹夜難眠(1分)。 若答疊詞,賞析合理也給分。
(4)下闋通過描繪晚風凄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的景象(1分),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1分),以哀景襯哀情(1分),烘托了作者感傷離別,思念友人的凄涼孤寂(1分)。
(5)①詞人不能像亭亭聳立的塔,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②詞人不像臨平塔那樣無動于衷地對待來往過客,而為友人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
(6)虛實結合。詞的下闋寫詞人在友人離去之后,返程路上的孤獨,是實寫;想象歸家后因思念友人而難以成眠,面對殘燈冷雨不禁落淚的情景,是虛寫。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此人離別的傷感和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表達的淋漓盡致。
賞析:
公元1074年夏(史料記載為北宋熙寧七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蘇軾追送其至臨平(今余杭),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詞。
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后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zhèn)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起首兩句寫詞人對陳襄的離去特別戀戀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頭不見城中的人影,而那臨平山上亭亭佇立的高塔似乎翹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調離。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的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來三句寫臨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筆,實則是以客觀的無知之物,襯托詞人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意喻詞人不像亭亭聳立的塔,能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像塔那樣無動于衷地迎客西來復送客遠去,而為友人的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來杭又送友人離去的實際。
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風凄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的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烘托了作者的凄涼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時淚不晴”,用兩個“晴”字把雨和淚聯(lián)系起來,比喻貼切而新穎,加強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現(xiàn),讀來叩人心扉,令人嘆婉不已。
這首詞藝術上的特色首先是將山塔、秋雨擬人化,賦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緒,將無生命的景物寫活。這種手法,表現(xiàn)出詞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襯托,上片“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來送客行”以塔之無情襯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時淚不晴”用秋雨停襯托淚不停。本首詞主要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10246.html
相關閱讀:《孝丐》閱讀練習及答案(一)
《宋史?李遵勖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劉羽《一鷺圖》閱讀練習及答案
《思婦閨情詩?實戰(zhàn)集訓》參考答案
楊萬里《秋山》范成大《余杭》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