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唐崇徽公主手痕》閱讀答案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唐崇徽公主手痕
歐陽修
故鄉(xiāng)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
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為國謀。
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將領仆固懷恩的女兒。生卒年不詳。
[1]崇徽公主:唐代宗時與回鶻和親,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據(jù)《唐會要》卷六載:“公主,仆固懷恩女,大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鶻可汗。”手痕:在今山西靈臺。傳說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jīng)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2]青冢:傳說王昭君之墓長年長滿青草,故名之“青冢”。這里用來代指崇徽公主之墓。此句化用杜甫詩句:“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3]翠崖遺跡:指崇徽公主手痕。
[4]玉顏:代指美麗的女子。
[5]肉食何人:肉食人,居官享俸者。

1.《朱文公語錄》推崇這首詩頸聯(lián)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對于這樣的盛譽,你同意嗎?請結(jié)合詩句賞析(5分)
2.這首詩的尾聯(lián)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現(xiàn)的?(6分)
參考答案
1. 同意。①自古以來,有多少美麗可愛的女子遭受遠嫁的厄運,成為對外執(zhí)行妥協(xié)政策的犧牲品?又有幾個肉食者能為國家的富強而出謀劃策?(2分)②“玉顏”反為“身累”,“肉食”不與“國謀”,詩人寓于這兩對矛盾現(xiàn)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2分)此聯(lián)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比鮮明,得此贊譽,當之無愧。(1分)

2. ⑴表現(xiàn)對遠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對統(tǒng)治者對內(nèi)統(tǒng)治嚴酷,對外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滿。(2分)⑵作者在尾聯(lián)上句直抒胸臆,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下一句用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來寫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4分)

二:
1)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
(2)前人曾評價第三聯(lián)說:“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請說說你的看法。


賞析:
此詩是一首懷古詩,詩中寫崇徽公主遠嫁回鶻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沉思和嘆息。然而,作者在詩中并非一味懷古,而是意在借古諷今,隱晦地痛斥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過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親之事,抒以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這便是此詩的宗旨所在。

在這首詩里,詩人對崇徽公主不僅是憐其遠嫁,哀其不幸,而且從政治上指明產(chǎn)生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就使這首詩在格調(diào)上不同于一般灑同情之淚的凄涼挽歌,而啟發(fā)人們在深沉的哀怨中進而對這些女子的個人悲劇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們對許多不能遠謀的肉食者的憤慨。
詩從對比開始。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當年崇徽公主遠嫁時的凄涼清景。“啁啾”是形容鳥的細碎鳴叫聲,白居易《燕》詩:“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不離故鄉(xiāng)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作者在這里傾注了自己對她的憐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在感情上更進一層,同時,詩人的思緒也回到了現(xiàn)實。“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詩人在這里反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詩意而用了一個“魂”字,則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同時也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形象,她滿眼含著哀怨的淚水在“翠崖遺跡”之間飄蕩。青草年年綠,此恨綿綿無絕期。接下來作者奇峰突起,發(fā)出議論:“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詩人發(fā)自肺腑地提問:自古以來,有幾個肉食者能為國家的富強而出謀劃策?又有多少美麗可愛的女子遭受遠嫁的厄運,成為對外執(zhí)行妥協(xié)政策的犧牲品?“玉顏”反為“身累”,“肉食”不與“國謀”,詩人寓于這兩對矛盾現(xiàn)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此聯(lián)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朱文公語錄》推崇此聯(lián)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對于這樣的盛譽,它當之無愧。末聯(lián),作者筆鋒一轉(zhuǎn),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而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
全詩隨著詩人感情的變化而發(fā)展,從憐惜、憤慨直至無可奈何的嘆息,在時間上,則兩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躍,使詩情波瀾起伏,把讀者的感情之流導入詩人以激清沖擊而成的曲折回蕩的河道中。
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期,統(tǒng)治者對內(nèi)統(tǒng)治嚴酷,而邊境卻軍備廢弛,受到東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斷侵擾。盡管歐陽修等少數(shù)大臣主張選將練兵,鞏固邊防,可是宋朝還是茍且偷安,忍辱求和。詩人為國家蒙受的恥辱而感到羞愧、憤慨,但又對此無能為力。在這痛苦的心情中,詩人借古生情,結(jié)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這樣一曲飽蘊憤懣之情的悲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42549.html

相關(guān)閱讀:王昌齡《送柴侍御》閱讀答案附賞析
《宋史?岳飛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吳敬梓《風雨渡揚子江》閱讀答案
《遼史?韓延徽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