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趙必愿,字立夫”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古詩詞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趙必愿,字立夫,廣西經(jīng)略安撫崇憲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憂,哀毀骨立。服闋,以大父汝愚遺表,補承務郎。定七年舉進士,知崇安縣,剖判如流,吏不能困。修學政,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寬以趣之,民皆感懌愿輸。革胥吏鬻鹽之敝。擅發(fā)光化社倉活饑民,帥怒,逮吏欲懲之,必愿曰:"芻牧職也,吏何罪。"束檐俟譴,帥無以詰而止。舊有均惠倉,無所儲,必愿捐緡錢增糴,至二千石。力主義役之法,鄉(xiāng)選善士,任以推排,入資買田助役,則勉有產(chǎn)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臺府以聞,下其式八郡四十八縣。秩滿,民共立祠刻石。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差主管官告院。越五日,詔依舊主管官告院兼知臺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撫摩凋瘵,修養(yǎng)濟院,建陳?祠,政教兼舉。
端平元年,以直秘閣知婺州。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立淳良、頑慢二籍,勸懲人戶。措置廣惠倉及諸倉積谷。奏乞?qū)挏p內(nèi)帑綾羅,申省免用舊例,預解諸色窠名錢,罷開化稅場。遷太府寺丞,尋遷度支郎中。
三京兵敗,邊事甚亟,詔條上守御計,必愿言十事:下哀痛之詔,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節(jié)財用之宜,縻議和之使,撫無歸之民,處北來之眾,置鎮(zhèn)撫之使,擇帥閫之代,拔未用之將,皆切于邊要。政府議楮幣日輕,欲令諸州再用印及他為稱提之法,必愿力爭不可。嘉熙元年,貽書政府,論邊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災,必愿應詔上封事。權(quán)吏部右侍郎。
時邊事急,必愿應詔言,區(qū)畫皆中事機。暫兼權(quán)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稱其平允。暫兼權(quán)戶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請立國本,請親禱雨。遷戶部侍郎,暫兼給事中。淳佑五年,以華文閣直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三辭,不許。閩人聞必愿至,欣然嘆羨。必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惻怛以勤政,行鄉(xiāng)飲酒,旌退士,獎高年,裁僧寺實封之數(shù)。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翼軍節(jié)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勸。"居官四年,累乞歸,及命召,又三辭,皆不許。卒,遺表上,贈銀青光祿大夫!垂(jié)選自《宋史·趙必愿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B.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C.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7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D.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后來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B.“丁大母憂”指古代喪葬習俗中官員為母親守喪,“服闋"指守喪期滿除服。
C.“義役”是南宋時由應役戶出田或買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應役費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稱,宋朝時是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縣,剖決流暢,縣吏難不倒他;他在全縣實行義役法,上下都覺得便利,后來又把義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縣。
B.趙必愿愛護百姓,做事有擔當。他擅自打開光化社倉,發(fā)放糧食救活饑民,統(tǒng)帥卻因此要給小吏治罪,趙必愿挺身而出,承擔責任,表示愿意接受懲治。
C.趙必愿為政注重改變地方風氣。他任臺州知州時,修養(yǎng)濟院,建陳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績;他到婺州后,設立淳良、頑慢兩種戶籍,以便勸誡人們。
D.趙必愿留心軍事,為國家安全獻計獻策。邊事緊急,他上奏防守計策,都切中邊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給政府寫信,論述邊防的事,被任命為右司郎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寬以趣之,民皆感懌愿輸。
(2)甫人境,即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翼軍節(jié)制事宜,教士卒知勸。

參考答案
10.B 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解析】“請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沒有與此對應的內(nèi)容,此處斷句不當,以此排除A與D兩項。“諷諸邑/行義役”中,“行義役”的主語應是“諸邑”而不是“趙必愿”,排除C項。所以,選B項!3分)
11.B(【解析】“為母親守喪”錯,“大母”指祖母。3分)
12.A(【解析】“后來又把義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縣”錯,文中意思是,臺府聽說后,將這個辦法下達到八郡四十八縣。3分)
13.(1)趙必愿設立催科法,交足的給以表彰,沒交夠的寬限他們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動,愿意交納。(關鍵詞:“旌”“趣”“輸”各1分,句意2分。)
〈2〉趙必愿剛到福建,就用軍禮會見統(tǒng)帥,申明左翼軍的調(diào)度之事,教導士兵要知道努力。〈關鍵詞:“甫“節(jié)制”“勸”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趙必愿,字立夫,是廣西經(jīng)略安撫趙崇憲的兒子。趙必愿不到二十歲時,遭祖母喪,因過度悲傷極其消瘦。服喪期滿后,因祖父趙汝愚的臨終表奏,趙必愿被補官為承務郎。嘉定七年,趙必愿考中進士,任崇安縣知縣,分析決斷流暢,縣吏不能難倒他。他設立催科法,交足的給以表彰,沒交夠的寬限他們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動,愿意交納。趙必愿革除了胥吏賣鹽的弊政。趙必愿擅自打開光化社倉,(發(fā)放糧食)救活饑民,統(tǒng)帥大怒,逮捕小吏要加以懲罰,趙必愿說:“這是守臣的職責,小吏有什么罪過?”他就收拾行裝等著受責備,統(tǒng)帥沒法追問才作罷。原來有個均惠倉,倉中沒什么儲備,趙必愿拿錢增買糧食,使倉儲達二千石。趙必愿極力主張實行義役法,在鄉(xiāng)里間選擇善良的人,讓他們負責推算財產(chǎn)編排戶籍等任務,出資買田幫助服役的人,于是勸勉有資產(chǎn)的人家,有被感化的人,拿出自己的田產(chǎn)進行倡導。于是在全縣推廣,上下都覺得便利。臺府聽說后,將這個辦法下達到八郡四十八縣。趙必愿任職期滿,當?shù)匕傩找黄馂樗藿籼茫躺媳?念他。趙必愿任處州知州,他向朝廷陳述折串納銀的弊病,他的建議都被采納。趙必愿調(diào)到泉州任職,免除地基錢以及停止派官吏專賣鐵器,勸各縣實行義役。秋季天旱,趙必愿極力論說救災政策,請求調(diào)撥兩處糧倉的米賑濟災民。皇上下詔讓他主管官告院并兼任臺州知州,他完全繼承祖父的為政作風,訪察百姓的疾苦,撫恤貧困的人,修養(yǎng)濟院,建陳璀祠堂,政事和教化都取得了成績。端平元年,趙必愿以直秘閣的身份任婺州知州。他到婺州后,設立淳良、頑慢兩種戶籍,以便勸談人們。趙必愿升為度支郎中。三京戰(zhàn)敗,達事十分緊急,詔令分條上奏防守策略,趙必愿講十件事,這些都切中邊事的要害。嘉熙元年,趙必愿給政府寫信,論述邊防的事,他被任命為右司郎中。發(fā)生火災,趙必愿應皇帝詔命呈上密封的奏章,暫且擔任吏部右侍郎。當時邊事危急,趙必愿應皇帝的命令上疏說,他的謀劃都切合事情的關鍵。淳?五年,趙必愿以華文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多次推辭,沒被答應。閩地百姓聽說趙必愿到了,欣喜贊慕。趙必愿講求忠厚信實以使風俗淳樸,在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時,他表彰隱士,勉勵老人,裁減寺院實封田地的數(shù)目。趙必愿剛到福建,就用軍禮會見統(tǒng)帥,申明左翼軍的調(diào)度之事,教導士兵要知道努力。趙必愿任官四年,多次請求辭官回鄉(xiāng),等朝廷召回他時,他又多次推辭,都沒被允許。趙必愿去世,臨終表文奏上,被贈為銀青光祿大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44269.html

相關閱讀:“郗鑒,字道徽,高平金鄉(xiāng)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暮春歸故山草堂》《晚春》比較閱讀及答案
《春江晚景 張九齡》閱讀答案
《春陰 [清]史臺懋》閱讀答案
訪中洲(宋)姚鏞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