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fēng)。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注釋】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臺)人。杜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xué),投奔九華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讀于山中,自詡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窮人”。
1.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七言 。本詩中與“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2.“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是整首詩歌中唯一寫景的句子,請對它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
1、(2分)律詩 “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2、(4分)聯(lián)想、想象。窗外翠竹的影子投射于書案。暗暗竹影在書案上搖來搖去,很像是在運筆書寫,似乎在和詩人比試書法。淙淙泉聲和霍霍的磨墨聲和諧共鳴。硯池中像是翻動著野泉的聲浪,令墨香雅趣更濃。眼前搖竹影,耳畔響泉聲,如此場景,透露出詩人讀書時的樂趣。
(手法,1分。分析,2分;思想情感,1分。)
參考譯文
雖然住的屋子簡陋但知識卻沒有變少,
我還是與往常一樣,盡管外面已經(jīng)戰(zhàn)亂紛紛。
故鄉(xiāng)雖然在打仗,
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
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fā)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
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賞析
《題弟侄書堂》是晚唐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題壁詩,是杜荀鶴詠其侄子讀書之處而作?v觀全詩,親切自然,質(zhì)樸無華。
詩句是對后人的勸勉,情味懇直,旨意深切。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jīng)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yè)打下基礎(chǔ)。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說明了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辯證道理。
首聯(lián)先敘侄子雖未入仕卻能于世道紛亂之時謹守禮道,勤奮修業(yè)。詩人以此來刻畫書堂主人獨特的精神風(fēng)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規(guī)范,重視修身立德,“家山雖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禮樂風(fēng)”。對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學(xué),更顯其卓然的高潔品格。頸聯(lián)則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視覺與聽覺相結(jié)合,我們可以想見其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情形。尾聯(lián)是對侄子的勸勉之辭,勸弟侄莫荒廢時光、學(xué)業(yè)。
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一難解字句,質(zhì)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令你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shù)之高超。這是就全篇來說的,若就其佳句來說,真如行山陰道上,令人應(yīng)接不暇。“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人硯池中”,寫景詩句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卻又自然曉暢。同時,這首詩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的是杜荀鶴的一個顯著藝術(shù)特征。杜荀鶴是唐末時一位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詩學(xué)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為宗旨,注重弘揚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44295.html
相關(guān)閱讀:劉孝先《詠竹》閱讀答案及賞析
歸有光《悠然亭記》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盧摯《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閱讀及答案
《逆旅主人無情》閱讀答案
杜牧《題齊安城樓》閱讀答案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