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
青溪綠潭潭水側(cè),修竹嬋娟同一色。
徒生仙實鳳不游,老死空山人詎識。
妙年秉愿逃俗氛,歸臥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
(1)首聯(lián)中的“同一色”指的是 和 ;頷聯(lián)寫的是 頸聯(lián)寫的是
答:潭水和修竹;竹,詩人自己。
⑵作者為什么說“何可一日無此君”?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綠竹的高潔品質(zhì)與詩人自己憤世嫉俗、孤傲遺世心態(tài)是一致的,因而他將綠竹視為同類。
二
1,詩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這首詩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為什么?(至少2點理由)
3,從內(nèi)容上來看,前四句所寫的對象主要是 ,表現(xiàn) ;后四句所寫的對象則是 ,表現(xiàn) 。
參考答案
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顏色當然是綠色。
2、分辨古體和近體的方法有多種,這首詩與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詩的基本要求來辨別。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壓韻是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轉(zhuǎn)韻,而《綠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韻。律詩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須對仗,但是此詩的5、6兩句顯然不能對仗。根據(jù)以上兩點,可以判定《綠竹引》是古體詩。
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竹子的“居處”和它的孤獨寂寞、不為人賞識;后四句主要寫自己的隱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潔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題解]
這道試題,還是以讀懂為主,兼帶詩歌常識。讀詩必須看題目,因為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我們通過題目依據(jù)“起、承、轉(zhuǎn)、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過題目了解詩歌的題材,有時還可以推知詩歌的體裁(近體或古體)。這首詩的題目是“綠竹引”,“綠竹”就是此詩的線索。詩的1、2句點“綠”和“竹”,寫珠子生長在“青溪綠潭”邊,和潭水“同一色”,即為“綠竹”。此竹不但碧綠青翠,而且姿態(tài)優(yōu)雅美好——“嬋娟”。3、4句接著寫竹子的遭遇。“仙實”但鳳凰卻不來光臨;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沒有人賞識。古人有言說:“鳳凰非練實不食,非梧桐不止。”“練實”就是竹實(“仙實”),即竹子結(jié)的果實。但是竹子結(jié)出了“仙實”,鳳凰卻不來光臨,只能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沒有人賞識。一個“徒”(白白地)字道盡了竹子的感傷無奈,一個“空”字,寫出了竹子的孤獨寂寞,流露出作者對竹子的哀憐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臥”、“ 弄”等詞表明,作者轉(zhuǎn)而開始寫人,敘寫自己的際遇,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說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為了脫離俗世的污垢,回歸嵩山過上了隱居生活。7、8句寫自己和竹子朝夕相處內(nèi)心甚感寬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終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樣的高尚品節(jié)(王徽之曾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樣,習題1和習題3就得到了正確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顏色當然是綠色。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竹子的“居處”和它的孤獨寂寞、不為人賞識;后四句主要寫自己的隱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潔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體和近體的方法有多種,這首詩與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詩的基本要求來辨別。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壓韻是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轉(zhuǎn)韻,而《綠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韻。律詩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須對仗,但是此詩的5、6兩句顯然不能對仗。根據(jù)以上兩點,可以判定《綠竹引》是古體詩。這種辨別疑似近體的試題一般是不會拿來考試的,所以不必過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269621.html
相關(guān)閱讀:《雖有佳肴》同步練習及答案
《后漢書?徐稚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元好問《點絳唇》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聊齋志異《大鼠》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王維《新晴野望》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