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
【注】
①此詩是李白出蜀遠游時的紀行之作。②布帆無恙: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曾乘舟東下,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③鱸魚?: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莼羹、鱸魚?,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辭官回到了故鄉(xiāng)。
荊門:山名,即荊門山。
布帆無恙:用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成語。說明旅途平安,一帆風順。
鱸魚膾:用西晉吳人張翰的典故。張翰在當時的京城洛陽做官,因時局混亂,借口因秋風起而思念故鄉(xiāng)的莼菜羹和鱸魚膾,辭官還鄉(xiāng)。膾:細切的肉或魚。
剡中:地名,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多名山秀水,風景優(yōu)美,且名山多名士。
1.“空”字描繪了怎樣的山林景象?(2分)
2.詩歌的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理想?(3分)
3) 首句“霜落荊門江樹空”中“空”字有何表達效果?
4)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秋高氣爽,江面因沒有江樹繁枝茂葉的阻擋,視野顯得特別開闊。本已順流東下,且有好風相送,詩人內心無比愉悅,且對前程充滿憧憬和激情。
2、表明自己和辭職歸鄉(xiāng)的張翰志愿不一樣。作者遠離家鄉(xiāng),要去剡中,那里有名山,有自己仰慕的古代政治家的遺跡,在名山中可以結交名流,樹立自己的聲譽,可求得積極用世的機會。
3、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空曠,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2分)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表現(xiàn)了詩人眼前的世界新奇而美好。(2分)
4、①表達了詩人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2分)②表達了詩人要飽覽剡中的名山佳水的愿望。
二:
【1】第一句中的“空”字寫出了怎樣的景象?(2分)
【2】本詩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2分)(1)描繪出樹葉凋零、江面開闊的景象。 (1分)
【2】熱愛自然、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fā)。(寫到其中一個即可)
三:
【1】詩的前兩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做簡要分析。(5分)
【2】詩的后兩句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勾勒了一幅山明水凈天高遠、秋風萬里送行舟的美麗圖景。詩人著一“空”字形象地寫出了山明水凈、天高遠的景象,又以“布帆無恙”的典故凸顯出自己歡快的心情。
【1】詩人巧用典故,直抒胸臆,清楚地表達了此行的目的和志向,抒發(fā)了憧憬錦繡前程、熱烈追求理想的情感。
譯文
秋霜落在荊門,樹葉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開闊,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這次遠離家鄉(xiāng)游歷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賞析:
《秋下荊門》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寫于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時。詩中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xiāng)的豪情與心志。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著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荊門山戰(zhàn)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于詩人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zhàn)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這里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jù)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xiāng)的莼羹、鱸魚?,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鄉(xiāng)。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lián)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xiāng)。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煉、概括、夸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后一個;而李白對后者的態(tài)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至于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沒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yè)的宏愿,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tài)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游、建功立業(yè)的“志”。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lián)系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游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里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fā)的精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fā)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304218.html
相關閱讀:《陳元方年十一時》閱讀答案
武衍《秋夕清泛》閱讀答案及翻譯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閱讀訓練及答案【附譯文】
張可久《【黃鐘】人月圓?客垂虹》閱讀及答案
李鴻章《致瀚章兄》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