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
-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資訊
|
提高記憶力
|
增強記憶力
|
右腦記憶方法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手機版
記憶力訓練
記憶法
記憶術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fā)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注意力訓練
超右腦
左右腦
最強大腦
全腦速讀
快速閱讀
思維模式
學習計劃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yè)
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
催眠術
潛能開發(fā)
速讀教程
勵志名言
經(jīng)典語錄
電子課本
早教
幼教
幼兒
作文
詞語
句子
閱讀答案
文言文閱讀
詩詞閱讀
古詩文閱讀
記敘文
現(xiàn)代文
說明文
議論文
小學閱讀網(wǎng)
初中閱讀網(wǎng)
高中閱讀網(wǎng)
故事會
讀者
意林
青年文摘
詩詞大全
古詩名句
詩歌鑒賞
勵志故事
勵志文章
傷感文章
傷感故事
傷感散文
人生感悟
哲理故事
心靈雞湯
精品推薦:
逍遙右腦
>
閱讀答案網(wǎng)
>
古詩文閱讀
>
分析意境型--古詩詞鑒賞試題問答模式技巧練習與解答分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分析意境型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
詩人
怎樣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chǎn)生想象的境界。即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在藝術表現(xiàn)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既不同于
生活
真實、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從美學角度看,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與“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統(tǒng)一。捕捉感情,體味意境,主要靠分析
詩歌
的形象來完成。如元代馬致遠著名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濃縮了作者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感受,將悲秋與鄉(xiāng)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懷鄉(xiāng)思家的
傷感
之作,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馬、夕陽、斷腸人。我們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驛道上徐徐走來一匹?馬,風塵仆仆,一身的疲憊和困頓,馬上的“斷腸人”——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正望著不遠處黯然神傷,一株蒼老的樹上靜靜纏繞著枯藤,歸巢的烏鴉在暮色中呀呀的叫著,一條小河逶迤流過,河上小橋那邊,炊煙裊裊,這時,西邊的天幕上,殘陽如血。整個畫面給人以遲暮、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暗淡的心緒協(xié)調(diào)一致,這就是詩的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即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此詩的意思,注意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diào)。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注:此詩寫于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步驟一)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二)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三)表現(xiàn)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鑒賞】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jīng)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tǒng)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xiàn)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xiàn)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fā)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讀者通過聯(lián)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tài)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第四句是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tǒng)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fā),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jīng)過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diào)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境R婂e誤】考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于“思與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來思考,避免出錯。
練習一: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春行即興(李華)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答:(步驟一)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二)這是一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暮春圖。(步驟三)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捐b賞】這是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jīng)由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fā)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接著,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澗水東流復向西。”太平時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鳴流走響韻,含笑樹頭花”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nóng)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現(xiàn)在,這里清冷冷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芳樹無人花自落”,這里強調(diào)“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jīng)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里不僅再也見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連耕農(nóng)、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練習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夏意(蘇舜欽)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注: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答:(步驟一)這首詩寫夏日午睡方醒的所見所感:幽靜的院子,涼爽的竹席,略顯清明的隔簾榴花,還有滿地的樹陰,真是幽深靜謐。(步驟二)這是一幅清涼靜謐夏日午憩圖。(步驟三)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曠達的心境!捐b賞】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jié)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huán)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音樂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于其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xiàn)著明艷的風姿。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第三句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在這清幽的環(huán)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xiàn)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鋟髏嬤小
練習三: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中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答:(步驟一)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步驟二)這是一幅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步驟三)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鑒賞】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練習四: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么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西 樓(曾鞏)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答:(步驟一)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步驟二)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步驟三)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nèi)心豪情!捐b賞】“西樓”即詩中的“朱樓”,所以稱“西樓”,恐與東面的海相對而言。它的位置當是依山面海。此詩是一首描寫自然景色的作品。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與氣勢,描繪出海濱自然界特有時刻的壯美情態(tài);并披示了詩人開闊的胸襟;給人一種崇高的審美感受。首句寫西樓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風云變幻的高潮的頃刻:烏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見海浪拍岸,宛如駿馬馳騁,去而復回,呈現(xiàn)出一種動與力的壯美。第二句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態(tài):忽然北風卷過,挾帶數(shù)聲震耳欲聾的雷響,平添了赫然的聲勢,壯美之情益顯。“吹起”二字可謂筆力千鈞,十足顯示出了狂飆的威力。在這場威武雄壯的戲劇中,“北風”是個最佳的配角。風是雨的使者,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雷雨之前這個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贊嘆。第三句,“箔”是用葦或秫秸織成的簾子。此句在全詩結構的位置頗為重要,起一種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后山景的橋梁,也是由寫景轉向抒情的過渡。“四面鉤疏箔”,指樓上人也即詩人把摟四面窗戶垂掛的疏簾用鉤卷起。按常理,風雨將至,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時要敞開四面的窗戶,原因何在呢?“臥看千山急雨來”,詩人在尾句道出了內(nèi)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讀者疑問。前兩句寫風吹、云涌、浪卷、雷鳴,這是一支壯美的序曲,詩人最欣賞的乃是作為“主角”登場的“千山急雨來”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沖刷這重巒疊嶂的更為壯美的畫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xiàn)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臥”字耐人尋味,它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表現(xiàn)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見。練習五:作者對烏衣巷的描寫有一種怎樣的情境氛圍,請簡要分析。烏衣巷(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答:(步驟一)東晉時烏衣巷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于達官貴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陽在巷口拉長了影子,夕陽殘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飛。(步驟二)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蕭索悲涼的畫面。(步驟三)在這個畫面中,涂抹出了詩人感慨滄海桑田,繁華不再、
人生
多變的深意!捐b賞】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
歷史
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lián)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jīng)荒涼冷落了嗎!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xiàn)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xiàn)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鬧的。而現(xiàn)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經(jīng)過環(huán)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后,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fā)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而是繼續(xù)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jīng)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diào)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fā)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稙跻孪铩吩谒囆g表現(xiàn)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xiàn)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練習六:簡析上闋“缺月”“漏斷”“孤鴻”幾個意象的作用。卜算子•黃州定惠隱寓居作(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注]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冬,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答:(步驟一)詞首二句,描繪了殘缺之月、疏落之梧桐,斷盡之滴漏諸寒瑟、凄冷的意象,層層渲染。(步驟二)組成了一幅蕭瑟、寂靜的寒夜之景。(步驟三)隱喻了詞人所處的陰冷、暗淡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烘托了詞人孤寂無眠的心情!捐b賞】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chǎn)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lián)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316241.html
相關閱讀:
《秋詞》(劉禹錫)與《行秋》(徐璣)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葉夢得《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閱讀及答案
山水田園詩鑒賞方法及試題解答(上)
《清史稿?李天馥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雍陶《天津橋春望》閱讀練習及答案
上一篇:
文天祥《過零丁洋》閱讀練習及答案(2017年益陽市中考題)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主題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閱讀答案
《求知之道》閱讀訓練及答案
《【南呂】金字經(jīng)?梅邊》閱讀練習及答案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閱讀練習及答案
《明史?黃得功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楊萬里《三江小渡(溪水將橋不復回)》閱讀練習及答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閱讀附答案
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閱讀練習及答案
余靖《山館》閱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歐陽修《記舊本韓王后》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推薦閱讀
王士?的《真州絕句》閱讀答案及賞析
真州絕句 王士?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試……
趙鼎《蝶戀花?河中作》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蝶戀花河中作 趙鼎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shù)點催花……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閱讀答案附賞析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
夏竦《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閱讀答案
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 夏竦 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
《宋史?張汝明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
閱讀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汝明,字舜文,世為廬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學,刻……
相關閱讀
來鵠《除夜》于謙《除夜太原寒甚》閱讀答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石壁》閱讀練習
詠史懷古詩常見的主題類解
徐再思《【中呂】朝天子?西湖》閱讀及答
李清照《菩薩蠻》閱讀練習及答案(江蘇省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閱讀答案及賞析
沈?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閱讀答案附
《晉書?陽裕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高祖本紀》閱讀練習及答案
司空曙《峽口送友人》閱讀練習及答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