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
寒鳥樹間響,落星川際浮。
繁霜白曉岸,苦霧黑晨流。
鱗鱗逆去水,彌彌急還舟。
望鄉(xiāng)行復立,瞻途近更修。
誰能百里地,縈繞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時渡口。
2.在歸鄉(xiāng)途中詩人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全詩進行分析。(6分)
3.詩歌前四句主要描寫了哪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簡要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白”寫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變白,凸顯霜重;“黑”寫出濃重的霧氣使河流變得黑沉沉,凸顯霧之濃。(2分)黑白對比鮮明,營造一種凄清的氛圍,(1分)隱含著作者內心的凄涼與沉重。(2分)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2分)詩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達內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寫詩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發(fā)離家越近,反覺得路途漫長,愁腸百轉之情。
3.詩歌前四句主要描寫了“寒鳥”、“落星”、“繁霜”、“苦霧”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抑郁凄清(傷感)的畫面。(2分)秋冬時節(jié)的早晨,鳥兒在樹枝間發(fā)出悲切的叫聲。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隨波浮動。濃霜彌漫,使早晨的河岸變得發(fā)白;濃重的霧氣籠罩著江水,使河流變得黑沉沉。(2分)烘托出詩人凄涼沉重的心情。(1分)
何遜
(?—518)南朝梁詩人。梁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何承天曾孫。少為范云、沈約所稱賞。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冬天早晨從方山渡口乘舟歸鄉(xiāng)的情景。
方山,在今江蘇省江寧縣東南,秦淮河東岸。四面等方,孤絕聳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傳即秦始皇鑿斷金陵山以疏通淮水處。六朝時,方山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離別送行的重要渡口。謝靈運有《鄰里相送方山詩》,李善注引《丹陽郡圖經》曰:“舊揚州有四津,方山為東,石頭為西。”
詩人這次回家,大概是因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顯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清晨就急匆匆地趕到方山渡口,所見所聞,很是令人抑郁傷感。寒冷的冬天,樹葉大概都凋落了,寒鳥在光禿禿的樹枝間跳來跳去,發(fā)出悲切的叫聲。稀拉拉的幾顆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隨波浮蕩,閃射著微弱的光。白皚皚繁霜遍地,黑沉沉濃霧漫江,一切景物都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隱隱約約,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這黑暗的早晨一樣沉重。在我國古典詩文中,“繁霜”、“苦霧”都是用作悲傷憂郁的象征的。在何遜前后,如《詩經·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曹植《洛神賦》:“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張華《雜詩三首》其一:“繁霜降當夕,悲風中夜興。”劉孝綽《古意送沈宏》詩:“空使蘭膏夜,炯炯對繁霜。”都是如此。用“苦霧”者,如鮑照《舞鶴賦》:“嚴嚴苦霧,皎皎悲泉。”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嚴風極冷,苦霧添寒。”梁元帝蕭繹《驄馬驅》詩:“朔方寒氣重,胡關饒苦霧。”楊素《出塞二首》其二:“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亦莫不如此。開頭四句,作者描寫霜晨景物可謂細致入微,有聲有色。“寒鳥”、“落星”、“繁霜”、“苦霧”,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復雜感情。而五、六兩句,寫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歸鄉(xiāng),用“鱗鱗”、“彌彌”兩組疊字,正狀其心潮的不平靜。作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鄉(xiāng)走去,他遠望家鄉(xiāng),走走停停,離家越來越近了,近鄉(xiāng)情更怯,反而思緒萬千,愁腸翻滾,是吉是兇,實難預卜。或許是精神負擔太重了,或許是長途跋涉走累了,腳步漸漸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這通往家鄉(xiāng)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覺得漫長了。最后四句,將作者歸途漸近、未到之頃的微妙而復雜的心情逼真地刻畫出來。
這首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作者將尋常情,眼前景,妙手寫來,波瀾層生,加之整首詩對偶工巧,連用疊字,更增添了一層合諧的形式美。陸時雍說:“何遜詩語語實際,了無滯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語氣悠柔,讀之殊不盡纏綿之致。”(《詩鏡總論》)陳祚明亦曰:“何仲言詩經營匠心,惟取神會。生乎駢麗之時,擺脫填綴之習;清機自引,天懷獨流,狀景必幽,吐情能盡。”(《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六)移二家之說評此詩,殆相去不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318323.html
相關閱讀:《隋書?高勱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宋史?慈圣光獻曹皇后列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鄭楷《訴衷情》閱讀答案
吳潛《卜算子?春事到西湖》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