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
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水帶離聲入夢流。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蔡氏昆仲”,是羅隱游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小題1】這首詩依次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5分)
【小題2】詩歌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題1】先寫游覽錦江之喜悅,次寫離別友人之悵恨,再寫與朋友之深情與對錦江的留戀。(2分)詩歌開篇敘寫詩人一年兩次游覽錦江,流露出喜悅之情。接著取景寄情,寫告別錦江山水的離愁別緒。極言離別之難,以學科網(wǎng)表達對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對他們的懷念。末聯(lián)回首遠望,借寄書之便,再度抒發(fā)對錦江山水的留戀。(3分)
【小題2】情景交融、擬人(2分)頷聯(lián)中芳草礙馬,好云遮樓,詩人將人的感情賦予碧草和好云,說有意拌馬蹄和遮樓臺像友人一樣殷勤挽留自己,表達了朋友對自己的熱情和殷勤。(2分)頸聯(lián)說山牽著別恨,水帶著離聲,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依戀難舍。(2分)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15屆江西師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長夏江村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小題1】 這首詩運用了反襯手法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清”,請簡要說明。(5分)
【小題2】 頸聯(lián)中“邀”“納”二字極為傳神,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題1】幼雀雛燕在檐前飛舞,蝴蝶飛舞,蜘蛛織網(wǎng),反襯白天的清靜;溪聲嘈嘈,反襯夜晚的清涼。
【小題2】“邀”字是擬人手法(把月光寫得很有情味),“納”字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晃動的月影好像是疏簾請來一樣,溪聲好像可以用虛枕裝起來一樣,表現(xiàn)出詩人對月影、溪聲的喜愛之情。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3.(15屆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zhì)檢)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后面問題。(8分)
邯鄲道上
清·宋犖
邯鄲道上起秋聲,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來名利客,滿身塵土拜盧生。
注:唐《枕中記》載,少年盧生在邯鄲客店中自嘆窮困,卻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及醒,店主所蒸黃粱尚未熟。后人稱此為 “ 邯鄲夢”或“黃粱一夢”。
【小題1】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氛圍?(4分)
【小題2】簡析本詩結(jié)尾句所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4分)
【答案】
【小題1】通過秋風、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繪了一幅秋風陣陣、古木滄桑、祠廟破敗的古道秋景圖(2分),營造了蕭瑟凄涼的氛圍(2分)。
【小題2】借用盧生“黃粱一夢”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達了對步盧生后塵、熱衷功名利祿的“名利客”的諷刺(2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4.(15屆重慶南開中學高三9月月考)閱讀下面兩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謝?
月朧星淡,南飛烏鵲,暗數(shù)秋期天上。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梁清唱。人間平地亦崎嶇,嘆銀漢、何曾風浪!
[注]①錦樓:乞巧節(jié)時,當時富貴人家在庭中所結(jié)的彩樓。
【小題1】這兩首詞的最后兩句都運用了
【小題2】請說明兩首詞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兩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答案】
【小題1】(1)議論
【小題2】(2)都用了牛郎織女的典故。秦詞中用牛女典故,與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兒女情態(tài)形成對比,凸顯了牛女之間因真誠相愛而能經(jīng)得起長久分離的時間考驗的可貴;謝詞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愛情的美滿反襯人間自身愛情的不幸,銀河里不起風浪,牛女的愛情,歷千萬年而至永恒,而詩人身邊,佳人早逝,七夕之夜孤清一人,令人彌覺人間的不美滿。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jù)詞中“銀漢迢迢暗度“、“嘆銀漢、何曾風浪”等可以看出是用了牛郎織女的典故;至于回答其作用,則需要結(jié)合此舉內(nèi)容加以分析概括。注意:典故1分,秦詞對比手法分析1分,對比目的1分,謝詞對比/反襯手法分析1分,手法目的1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5.(15屆江蘇揚州中學高三10月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惜余春
賀鑄①
急雨收春,斜風約水,浮紅漲綠魚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歸不解招游子。
【注】①詞人時年四十六、七歲,在江夏任錢官。②西曛:斜陽。
【小題1】從全詞看,詞人的情感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3分)
【小題2】后人評價“春歸不解招游子”有“無理之趣”,請對此作簡要分析。(3分)
【小題3】請簡要賞析“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這兩句的藝術(shù)特色。(4分)
【答案】
【小題1】(3分)由惜春(1分)到思歸(1分)再到懷人(1分)。
【小題2】“春歸”本是自然現(xiàn)象(1分),詞人埋怨春棄己而獨歸是“無理”的(1分),但無理卻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歸之情表達得委婉、深摯。
【小題3】運用比喻、借代、夸張等修辭手法,以“鴛鴦”喻夫妻(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 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頭”“三千里”突出分別時間之長、相隔距離之遠。意味深遠,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震撼和藝術(shù)感染力。(如答“化用”,“兩面兼寫”等亦可酌情賦分。)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3】
試題分析:手法及分析,3分;表達效果分析,1分。若答出其他手法(想像、化虛為實、以景結(jié)情等)及表達效果,言之成理亦可賦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參考賞析】
這是一篇游子傷春懷人之作。
上片寫惜春思歸。“急雨收春,斜風約水”。寫暮春時節(jié),雨急風斜。這第一句寫得別致新穎,其中“收”字尤見功力。不言春將盡,不言春歸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為主,造語生動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風拂掠水面,而“浮紅漲綠魚文起”接著寫暮春時節(jié)水面上的景致。紅化凋零,飄飄灑灑落滿江面;江水上漲,綠波蕩漾;魚兒游弋,激起陣陣波紋。這里的“魚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國自古就有魚雁傳書之說,書信常被稱為“魚書”或“雁書”。這“魚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書信,勾起游子無盡的相思。“年年”兩句直寫惜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離去,見春將盡,落紅飄零,意緒萬千。正如辛棄疾所云“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會,春歸時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約游子結(jié)伴而還。春本無知,春本無曉,如此怨春,似乎無理,然而更顯其情真意切。這正是人們常說的無理有情之妙。[來源:學科網(wǎng)ZXXK]
上片惜春思歸,下片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懷人。“留恨城隅,關(guān)情紙尾。”寫當初與妻子的離別及日后的書信傳情。城隅,即城角,當初與妻子離別之處。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離別,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個“恨”字籠罩了下片,也為讀者理解全詞提供了一個契機。不能相見,只能在書信紙尾看到妻子的一片關(guān)切之情了。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憑欄遠眺的鏡頭。中國古典詩詞中常借憑欄遠眺寫愁緒。李煜有句云:“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浪淘沙》)辛棄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闌干長對西曛倚,”寫抒情主人公倚著欄干長久地凝視著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國古典詩詞的人都懂得這是一個痛苦的形象。結(jié)尾化用杜甫《春日憶李白》詩句,杜詩云:“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以遙望對方所見的景致極寫了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賀詞云:“鴛鴦俱是白頭時,江南渭北三千里。”寫夫妻老矣,卻關(guān)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這結(jié)處用語質(zhì)拙,不雕飾,不張揚;江南渭北已溢出無限情思,而鴛鴦白頭更讓人感慨萬端。
賀鑄善于寫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賀鑄善于處理結(jié)處,此詞上片結(jié)處的無理而妙,下片結(jié)處的質(zhì)拙含蓄,都給人以極大的藝術(shù)享受和啟迪。
6.(15屆湖北黃岡中學高三上期中)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邊的題目。(8分)
感
陳子昂①
蘭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④冒⑤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注釋】①陳子昂:唐代詩人,有政治抱負卻屢遭排擠。② 蘭、若,指蘭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紅色的花。⑤冒,覆蓋。
【小題1】前四句中,作者筆下的蘭若有怎樣的特點?(4分)
【小題2】在這首詩中,作者借蘭若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題1】紅花紫莖,生長茂盛,芬芳秀麗,壓倒群芳。 (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2】①詩人以蘭若自比,透露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抒發(fā)了年華易逝、時不我待的感慨。②“幽獨空林色”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際上是詩人比喻自己出眾的才華。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風生”寫年華歲月的無情流逝,“歲華”“芳意”用語雙關(guān),借花草的凋零,悲嘆自己的年華流逝,理想破滅。(4分。感慨2分,聯(lián)系詩句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7.(15屆黑龍江哈爾濱第六中學高三10月月考)閱讀下面首宋詞,然后回答后面題。
浣溪沙
蘇軾
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釋: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nóng)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小題1】詞人為什么會發(fā)出“何時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請結(jié)合詞的上闋簡要回答。(5分)
【小題2】簡要賞析“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兩句寫景的妙處。(6分)
【答案】
【小題1】“軟草平莎”在雨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jīng)雨之后,凈而無塵,(2分)作者縱馬馳騁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huán)境之中自然有著舒適輕松的感受。(2分)觸景生情(1分),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
【小題2】比喻,“光似潑”極言光線充足,“氣如薰”表明香氣濃郁;(2分)視覺、嗅覺相結(jié)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綠光,暖風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2分)對仗,日暖與風來,桑麻與蒿艾,光似潑與氣如薰對仗工整。(2分)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8.(15屆江西上高二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逢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小題1】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舟行江上時的哪些情感?(4分)
【小題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4分)
【答案】
【小題1】這首詩生動而有層次的寫出了詩人舟行江上的復雜情感:“夜如何”寫出了詩人
【小題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風雨夜行,孤舟危機重重,但風雨后仍是青山綠樹,形象地表明了詩人在逆境中的達觀態(tài)度,雖然身處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對現(xiàn)實,堅定信心。
【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聽得風吹浪打的聲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顛簸了一夜的詩人非常關(guān)心天氣情況。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簾篷察看,結(jié)果欣喜的發(fā)現(xiàn):青山依舊,綠樹依舊,那看似頗有氣勢的風雨又能如何呢?
朱熹的這首詩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風雨、磨難,看似來學科網(wǎng)勢洶洶,不可戰(zhàn)勝,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對,以百折不回的勇氣和韌勁與之較量,就一定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人生也定會因此煥發(fā)絢麗的光彩。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15屆四川仁壽一中高三第二次診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兩題。(共8分)
阮郎歸 西湖春暮
[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①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注】 ①番騰:同“翻騰”。②凌波: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小題1】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小題2】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jié)合的角度做簡要賞析。(4分)
【答案】
【小題1】翻騰妝束,鬧春蘇堤,愛春之心; 步履遲遲,駐足流連,惜春之情;三三兩兩,喚船離去,嘆春之意。
【小題2】香 紅漸稀,是面的描寫;花褪雨,絮沾泥,則是點的刻畫。勾勒寫意,細節(jié)傳神,點面結(jié)合,相互映襯;以景起情,豐富了詞作情感內(nèi)涵。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2】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從具體的詩句中分析出詩句所運用的技巧,如“香紅漸漸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則是 點,也是細節(jié)描寫, 由此歸納出點面結(jié)合、細節(jié)傳神等要點。此外還可從詩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達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326644.html
相關(guān)閱讀:?人教版九級上冊《唐雎不辱使命》試題及答案
《帝問侍臣盜賊》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清史稿?孫嘉淦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題王叔明《巖居高士圖》閱讀答案
白居易《望驛臺》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