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認識事物的障礙,去掉人的主觀偏見。②荊威王,即楚威王。古時楚地亦稱“荊“。③中謝:官名,亦作“中射“,古時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學之士:精通古代文獻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4.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茍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
D.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茍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
5.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辯士,就是以辯才出眾之士。《韓詩外傳》提醒君子要小心躲避三種鋒利武器:武士的鋒端,文士的筆端,辯士的舌端。東漢人王充說天下有四種毒物,辯士是其中的巨毒。辯士在歷史上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
B.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約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非攻),推崇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節(jié)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guī)律(天志)等。
C.君子,特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熬印币辉~出自《易經(jīng)》,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zhì)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典范。
D.桀是夏朝最后一個國王,名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國君之一!拌罴q”一詞常連用,泛指暴君。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那個中謝一句話就讓楚威王疏遠了沈尹華,讓楚威王學不到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使有學問的人不能得到晉升,讓昭嫠能夠?qū)嵭凶约旱年幹\。
C.齊人走到賣金子的人那里,見別人手里拿著金子,上前就去搶奪。真可謂“利令智昏“,這也從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鄰人、齊人都是認識有局限的人,因他們內(nèi)心產(chǎn)生了主觀偏見,認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為。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5分)
(2) 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5分)
答案:
4、【答案】A
7、【答案】(1)像這樣花費心事,會見說客即使再多(勤勞,辛勞),耳朵眼睛(因會客頻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曉別人說的什么。(關鍵詞“志”“雖“、“勞“、“弊“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他的鄰居(一個老漢)說這顆梧桐樹不吉利,這個人就馬上把樹砍掉了。與他為鄰的老者請他把砍下來的梧桐樹給自己當柴燒。這個人不高興地說:鄰居像這樣陰險,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關鍵詞“善”“ 遽”“說”“豈”各1分,句意通順1分。)
文言文譯文
東部地區(qū)的墨家(墨子學說)學者謝先生,將要西行去見秦惠王。秦惠王問秦國的墨家學者唐姑果。唐姑果擔心秦惠王親近謝先生,認為他比自己賢能,于是回答說:“謝先生,是東方善于辯論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險惡,他將盡力向您游說,來取悅迷惑您的繼承人。“秦惠王因此懷著怒氣等待著謝先生。謝先生到了以后,游說秦惠王,秦惠王不聽。謝先生很不高興,于是告辭離去。凡是聽別人的見解是為了尋求正確的(治理)方法的,所說的如果正確,就算他為了取悅繼任的王子盡力游說,又有什么損失?所說得如果不正確,就算他不是為了取悅繼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處?不把采納對方的良言作為自己的忠厚,卻只因?qū)Ψ饺偵僦鞫纬勺约旱谋稳。秦惠王在聽取見解方面有過失啊。擁有這樣的想法,會見說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會客頻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曉別人說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體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體和智力都衰弱了嗎?
楚威王向沈尹華學習書法,昭?(對)(楚國大夫)很嫉恨這件事。楚威王喜歡創(chuàng)制一些式樣(也有解釋為法制的),有個協(xié)助他創(chuàng)制式樣擔任中謝(官職名)的人,替昭?對楚威王說:“國人都說:大王是沈尹華的弟子!俺鹾懿桓吲d,因此疏遠了沈尹華。
擔任中謝的那個人.是個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話就讓楚威王學不到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有學問的人不能得到晉升,讓昭?能夠?qū)嵭凶约旱年幹\。所以小人的話,不可以不詳加考察。況且多次激怒國君,通過這為奸佞的人掃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進之路打通了卻又厭惡賢人的仕途堵塞,這難道不是太難了嗎?疾飛的箭,可以射得很遠,湍急的流水洶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會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們大概事先心里早有準則。有一個和剮人做鄰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樹,他的鄰居(一個老漢)說這顆梧桐樹不吉利,這個人就馬上把樹砍掉了。與他為鄰的老者請他把砍下來的梧桐樹給自己當柴燒。這個人不高興地說:“鄰居像這樣陰險,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這就是認知上有所局限。請求或不請求把梧桐樹當柴燒,這不能用來懷疑枯死的梧桐樹的好與不好啊。有個想得到金子的齊國人,早晨起來,穿上衣服,走到賣金子的人那里,見別人手里拿著金子,上前就去搶奪。官吏把他抓住并綁了起來,問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搶人家的金子,為什么?“他回答說:“根本就沒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斑@真是極端的認知局限啊。存在(認知)局限情況的人,當然就把白天當成晚上,把白的當成黑的,把堯帝當成夏桀。局限帶來的禍害實在太大了。亡國之君,大概他們都特別有認知局限的情況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須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運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1330491.html
相關閱讀:孫承宗《漁家》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東坡卜居》閱讀答案(附翻譯)
蕭子范《春望古意》閱讀答案
蘇軾《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閱讀練習及答案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