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史?于謙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于謙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迸e永樂十九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shù)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zhàn)栗,稱萬死。帝大悅。師還,賞賚與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數(shù)百。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shù)上,小有水早,輒上聞。 正統(tǒng)六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shù)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先菽秫,次黍麥,次稻。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償者。州縣吏秩滿當遷,預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仍令風憲官以時稽察!痹t行之。河南近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并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御史治之。盡奪鎮(zhèn)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在官九,遷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及是,三楊已前卒,太監(jiān)王振方用事。適有御史姓名類謙者,嘗忤振。謙入朝,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shù),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時山東、陜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萬,謙請發(fā)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富安集其眾,授田給牛種,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旋起復。 (節(jié)選自《明史·于謙傳》)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帝命謙口數(shù)其罪 效:一一列舉 B.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 以:于,在 C.預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 聽:聽從 D.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 雅:平素,向來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為了表現(xiàn)于謙政績卓越的一組是( )(3分)①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 ②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遺御史捕之③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 ④盡奪鎮(zhèn)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⑤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shù) ⑥前后在任十九,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皇帝知道于謙堪當重任,所以在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的時候,親自授意,破格提拔他擔任兵部右侍郎,去做河南、山西巡撫。 B.于謙做河南、山西巡撫時,嚴厲的措施和寬緩優(yōu)惠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行,太行山一帶的盜賊都躲藏起來,不敢作惡了。C.于謙每次進京入朝奏事,都兩手空空,不對朝中官員行賄,所以朝中的一些權貴都對他感到不滿。 D.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于謙請求發(fā)放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一些紀大的官員負責監(jiān)督管理。12.請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2分)(2)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償者。(3分)(3)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4分)答案:9.C(聽:允許、答應)10.C(①寫顧佐對于謙很客氣 ⑥寫于謙在任時間及皇上準許他回去為父母辦喪事)11.D(“使里老司察之”是指讓鄉(xiāng)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來管理監(jiān)察。)12.(1)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疏)(2)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秋成、償)(3)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阿、久不遷怨望、舉人自代)譯文: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庇罉肥,于謙考中了進士。宣德初,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shù)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zhàn)栗,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实壑烙谥t可以承擔重任,恰逢當時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正統(tǒng)六,于謙上疏說:“現(xiàn)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shù)百萬谷物。請于每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fā)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jiān)察官員經(jīng)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zhí)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漲水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shù)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zhèn)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jīng)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俸祿。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素來很看重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京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權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jīng)去世,太監(jiān)王振掌權,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jīng)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shù)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fā)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jiān)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3368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