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游
蘇軾
潤州作,代人寄遠①。
去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fēng)露透窗紗。卻是?娥②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注〗①此詞采用了“代人寄遠”的形式,即借家中的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思歸之情,這也是唐宋“閨怨”詩詞常用的寫法。②“?娥”即嫦娥。
23.上闋描述了兩個場景,請簡要敘述并分析其中蘊含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6分)
【答案解析】(6分)場景一:分別。去余杭門外大雪紛飛之時送丈夫冒雪出發(fā)。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妻子平日的思念。(3分)場景二:等待。今已是春盡在楊花似雪飄飛之際丈夫猶不見還家。當(dāng)歸而未歸讓妻子牽腸掛肚。(3分)
24.賞析下闋“卻是?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所用手法及表達效果。(5分)
【答案解析】(5分)?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1分)運用想象(聯(lián)想)、反襯的手法。(2分)把月照梁上燕想象為月中嫦娥只垂愛于成雙成對的燕,而不顧憐空閨獨守之人。表達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雙棲燕聯(lián)想到單棲人,反襯出獨守空閨的孤單寂寞。(2分)
賞析
宋神宗熙寧七(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zāi)民而遠潤州時(今江蘇鎮(zhèn)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zhuǎn)地表現(xiàn)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dāng)別而別、當(dāng)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相送";離別的地點??"余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wù)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fā),這種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dāng)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
下片轉(zhuǎn)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惆悵。"對酒卷簾邀明月,風(fēng)露透窗紗",說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fēng)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結(jié)尾三句是說,妻子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娥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詞中將"?娥"與作者之妻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這一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360908.html
相關(guān)閱讀:
周邦彥《浣溪沙》高考月考鑒賞閱讀賞析答案
李俊民《感皇恩?出京門有感》閱讀答案鑒賞賞析欣賞試題
道潛《江上秋夜》閱讀答案及賞析
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詩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