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 居
姚合
不自識疏鄙, 終住在城。
過門無馬跡, 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 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禪觀①, 依止古先生?
【注】 禪觀:即禪理、禪道。
8.本詩頷聯(lián)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9.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 本詩使用了反襯和對比的藝術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滿庭院的蟬鳴襯托出環(huán)境的清凈,以動襯靜更顯其靜。整聯(lián)又用無馬跡和滿是蟬聲進行對比,仍是寫出詩人住處少有訪客,生活清凈。(3分)
9. 本詩塑造了一個性喜清靜、追求清閑、具有閑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詩人雖居城市,但門無馬跡、蟬聲滿宅,表明其性喜清凈,心遠自偏;(2分)休官不任,無憂傷之感,反覺夢都清閑;雖染病但不廢吟詠,更顯其志趣高雅。(2分)
閱讀練習二
3.本詩頷聯(lián)使用了 的藝術手法,寫出詩人住處少有訪客,生活清凈的特點,頸聯(lián)寫自己雖染病但不廢吟詠,休官后做夢都清閑,塑造了一個的人物形象。
答案:環(huán)境描寫、反襯(對比/ 以動襯靜)(寫出任何一種即可) 性喜清靜(追求清閑)、具有閑情雅致(每空2分,共4分)
賞析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一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住在城。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閑居遣懷》其八)。一個性格疏懶,習于野性的人,認為不適宜為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這點,終住在城里,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閑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識。本不樂于城市,今終住在城里,總得自己尋個譬解。古人說,大隱隱于市,因此認為在城市亦算是隱居?h去帝城遠,為官與隱齊。(《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一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這第二聯(lián)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一氣貫注而來。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為官很清閑。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鬧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一個靜字。上句寫出清閑,下句寫出清靜。正是于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閑、清靜的城中一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這第三聯(lián)從病寫性情。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為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閑情雅致。現(xiàn)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后,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閑,很清靜了。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禪,所以第四聯(lián)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一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觀,即觀照。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即禪理、禪道),是清閑、清靜的更高一境。借禪理說心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一氣貫注;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為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406060.html
相關閱讀:野步閱讀答案
《秋夜寄邱員外》閱讀及答案
春日寄懷 閱讀答案附賞析
《機女嘆》《月夜聞紡織聲》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吊萬人冢 張?》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