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①
陸游
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兩岸白蘋紅蓼,映一蓑新綠。
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fēng)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詞寫于作者54歲時東歸江行途中。
(1)賞析上片“映一蓑新綠”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處。(4分)
答:“蓑”字勾連“新綠”,“新綠”如蓑,引人聯(lián)想,近觀長短參差,遠望綿延澗澤,形象生動,“映”字體物甚細,將綠草與前句之白蘋紅蓼相互映襯,構(gòu)成一幅深淺對比、冷暖交融的色彩豐富的美景,是以愉悅?cè)诵摹?/p>
(2)簡析下片中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3分)
答:下片緊扣江行特點,抒發(fā)了自己只需以酒為伴,生活上別無奢求,乘風(fēng)順流、隨意飄蕩、處處為家的曠達自適的情懷。
【鑒賞】
這首詩作于詩人54歲罷官東歸途中。陸游(1125-1210)在50歲-63歲之間:淳熙二(1175),范成大邀陸游入幕僚,為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shù),以致引起同僚譏諷;又因復(fù)國抱負和個人功名長久無法得到伸展的空間,故常有較放縱輕佻的行為,被同僚指責(zé)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于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并在詩中自我嘲解。淳熙五,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淳熙六,改提舉江南西路。淳熙十三,知嚴州淳熙十五,擔(dān)任軍器少監(jiān)。 陸游寫這首詞《好事近》,是在由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專管福建茶鹽專賣的)改任提舉江南西路(在今江西。⿻r所寫(淳熙六,陸游正好54歲)。
上片一開篇即描寫出發(fā)時的情景,從湓口“放船”而歸,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詩人朝發(fā)湓口,夕宿散花洲。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愛國詩人陸游兩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公元1170)陸游自家鄉(xiāng)到夔洲(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去,八月中秋的第二個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記》寫道:“泊散花洲。洲與西塞相直。前夕,月猶未極圓,蓋望(農(nóng)歷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萬頃,月如紫金盤,自水中涌出,平生無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寫舟行途中所見,描繪了陸游欣賞到的薄暮中散花洲兩岸的美麗風(fēng)景。這里應(yīng)該是寫的春夏之交時的景色。“兩岸白?紅蓼,映一蓑新綠”,色彩明麗的“白?”和“紅蓼”與綠草相映襯,又仿佛將“新綠”映上綠蓑,格外潤澤!一個“映”字,十分傳神,把景與情緊密勾連,景物相互映襯,構(gòu)成色彩斑斕的畫面,引人入勝。這兩句色彩明快、對比強烈的美,可以想象出畫面,像一幅山水畫。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和“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fēng)波》)這樣的詩句,詩人曠達自適的情感不言自明。這就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鋪墊。
下片“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fēng)去,任江南江北”幾句,抒寫詩人生活別無奢求,處處為家,曠達自適的情懷!坝泄辆铺幈銥榧摇 只要有酒即可,別無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實)四時足”,又把詩人生活不求奢華的個性寫足。罷官之后,也只能這樣做曠達狀,其實,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惆悵、憤懣仍能隱約浮現(xiàn)。
接下來,承上片“放船歸”,寫明日乘風(fēng)破浪,順流而下,“縱流飄蕩,任意東西”的情狀,一個“任”字,再次把詩人的四海為家的曠達情懷表達得十分傳神、形象而耐人尋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492479.html
相關(guān)閱讀: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閱讀答案附賞析
《秋色 黃庚》閱讀答案賞析
韓獗《雨多極涼冷》閱讀答案附賞析
杜甫《江南逢李龜》閱讀答案附賞析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閱讀答案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