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①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②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陜西。┳鏊拇ㄐ麚崾雇跹椎哪涣牛e極參加抗金戰(zhàn)爭,戰(zhàn)績顯著。正當前線節(jié)節(jié)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zhàn)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xiāng)。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3分)
3、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4.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一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
5. 這首詞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請依據(jù)文本內容簡要概括之。(6分)
【參考答案】
1.答案:這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2分)所做的鋪墊(1分)。或: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2分)作鋪墊(1分)。
2.答案:襯托(1分),好處是以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2分)。(答對比酌情給分)
3.答案:表達了詞人歲月蹉跎,英雄老卻,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和悲嘆(2分);半生漂泊,羈旅異地的悲愁(1分)。
4. 通過描繪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2分),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3分)
5. ①人在羈旅的寂寞思鄉(xiāng)之情,②半生飄零的悲涼之情,③壯志未酬的惆悵之情。(每點2分)
閱讀練習二:
(1)陸游是我國 時期的愛國詩人,夜聞杜鵑是詩歌的題目,而鵲橋仙則是 。(2分)
(2)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詩人描繪這樣景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參考答案:
(1)南宋(或宋朝)、詞牌名 (2分)
(2)①前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②它是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所做的鋪墊(或: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4分)
閱讀練習三:
1.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杜宇常被賦予 的情感。(1分)
2.簡要分析這首詞的上闕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6分)
參考答案
1.悲惋(近義詞皆可)
2.(1)借景抒情。通過描寫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表達詩人對時政的憂慮和對身世的感慨,都極為深郁。(2)襯托(或:對比)通過林鶯巢燕的靜突出了杜鵑啼鳴的悲涼,并勾起了作者家國變故之思,游子羈旅之愁,壯志難酬之嘆。
賞析:
乾道八(1172)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春天在成都任職,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據(jù)夏承燾《放翁詞編箋注》,此詞就寫于這段時間。杜鵑,在蜀也是常見的暮春而鳴。它又名杜宇、子規(guī)、鵜?,古人曾賦予它很多意義,蜀人更把它編成了一個哀凄動人的故事。(《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因此,這種鳥的啼鳴常引起人們的許多聯(lián)想,住在蜀地的文士關于杜鵑的吟詠當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這樣的作品。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檐、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讀者不必拘執(zhí)。在這樣的寓所里,??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么寂寥同時作者想象出連江風雨、蕭蕭暗雨打窗聲。其愁緒便躍然紙上。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傋謧鬟_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情味。接著再泛寫一筆: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這個風雨之夜,月夜的鵑啼是很凄楚的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何況是此時此境呢! 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的感受。
上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huán)境,著重于氣氛的渲染。杜鵑本來就是一種悲鳥,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于夢,偏又被驚殘。 催成清淚,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繼續(xù)它的哀鳴。 又,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guī)》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悶時那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這里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凄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于它的象征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lián)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如《離騷》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故山,故鄉(xiāng)。 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就把他此時聞鵑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xiāng)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yè)未遂的心緒,而今坐客他鄉(xiāng)更增加了一重羈愁,這里的猶自..況就是表示這種遞進!对~林紀事》卷十一引《詞統(tǒng)》云: 去國離鄉(xiāng)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嗚咽)。解說還算切當,但是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歲月蹉跎的感慨,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聯(lián)系一下作者此時的一段經(jīng)歷,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陸游是在他四十六歲時來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詩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飄零(《夜思》),情緒還是不錯的。兩后到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事,使他得以親臨前線,心情十分振奮。他曾身著戎裝,參加過大散關的衛(wèi)戍。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機會到了?墒呛镁安婚L,只半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調往成都,離開了如火如荼的前線生活,這當頭一棒,是對作者的突如其來的打擊可以想見。以后他輾轉于西川各地,無路請纓,沉淪下僚,直到離蜀東歸。由此看來,他的歲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對功名的失意、對時局的憂念:況半世、飄然羈旅!從這痛切的語氣里,可以體會出他對朝廷如此對待自己的嚴重不滿。
陳廷焯比較推重這首詞!栋子挲S詞話》云:放翁詞,惟《鵲橋仙夜聞杜鵑》一章,借物寓言,較他作為合乎古。陳廷焯論詞重視比興、委曲、沉郁,這首詞由聞鵑感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在構思上、表達上是比陸游其它一些作品進究些。但這僅是論詞的一個方面的標準。放翁詞大抵同于蘇軾、辛棄疾之作,雖有些作品如陳氏所言粗而不精,但還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揚此抑彼就失之偏頗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492483.html
相關閱讀:《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閱讀鑒賞答案
張?《吊萬人!烽喿x答案附賞析
南鄉(xiāng)子?送述古-蘇軾-閱讀答案鑒賞賞析欣賞試題
吳偉業(yè)《梅村》閱讀答案與賞析
《初冬夜飲》《 聞梨花發(fā)贈劉師命》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