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晁錯《論貴粟疏》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15分)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①,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節(jié)選自晁錯《論貴粟疏》,有刪節(jié))注釋: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勞作的人。④渫:流通。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 長:成人B. 尚復被水旱之災 被:遭受C. 有者半賈而賣 賈:通“價”,價格D. 三曰勸農(nóng)功。 勸:鼓勵3、下列四組中,全都屬于“貴粟之道”的一組是( )(3分)①薄賦斂,廣畜積 ②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nóng)而已矣③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為賞罰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當具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來源:學科網(wǎng)ZXXK]4、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A. 作者在文中告誡統(tǒng)治者要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醒國家要重視積蓄糧食,這樣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國家才能長久穩(wěn)定。B. 作者指出,人民無糧則饑,無衣則寒,人民若處于饑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統(tǒng)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C. 作者陳述了當時農(nóng)民勤苦而艱難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當時的統(tǒng)治者指出了國家潛在的危機,希望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D. 文中提出“貴粟”是讓人民重視農(nóng)業(yè)的根本途徑,文中提出的“貴粟”途徑包括富人納糧封爵、減輕貧民賦稅等方式。5、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6分)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3分)⑵ 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3分)

答案:

2. A(長:養(yǎng)育)(3分)3.B (3分)4.D(減輕貧民賦稅不是“貴粟”的方式)5、(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關(guān)鍵詞:人情、再)(3分)(2)提高糧食地位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關(guān)鍵詞:貴、道)(3分)參考譯文: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xiāng)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了身上,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現(xiàn)在農(nóng)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參加勞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超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超過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署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一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yǎng)孤老,養(yǎng)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nóng)業(yè)收入中開支。農(nóng)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fā)命令,晚上就要交納。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xiàn)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當今的迫切任務,沒有比使人民務農(nóng)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關(guān)鍵在于抬高糧價;抬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xiàn)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nóng)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09938.html

相關(guān)閱讀:《荀子?非相》閱讀練習及答案
李好古《謁金門》閱讀練習及答案
方孝孺《詹鼎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新唐書?劉仁軌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莫與儔《先王父馬贊》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