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寄歐陽舍人①書(節(jié)選)
曾鞏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 》蜚懼局谑,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粍t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或一二百而有之。其傳之難又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則往往?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答案:
9.A(嚴:尊敬)10.C(②是說即使是惡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銘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說作銘者礙于人情不能寫下死者的惡行 ⑥是說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卻事跡不佳的)11.B(原文說是因為受過死者子孫的請托,礙于人情無法寫下死者的惡行,于是銘志的內(nèi)容就開始不真實了。)12.(1)如果那人行為丑惡(那是一個惡人),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那么在銘志上有什么好寫的呢?)這正是銘志與史書不同之處(不同的原因)。(“茍”1分,“所以”1分,大意1分。(2)其中原因沒有別的(其中沒有別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適,撰寫的內(nèi)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實的緣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所以說,不是道德修養(yǎng)高而又擅長寫文章的人是辦不到的,難道不是如此嗎?(“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11532.html
相關(guān)閱讀:?人教版九級上冊《隆中對》試題及答案
李白《從軍行》閱讀練習及答案
鐘嗣成《錄鬼簿序》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漢書?天文志》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