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南山,
即廬山,
當時是佛教、道教云集的勝地。
9.
這首詩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
作簡要評析。
解析:結(jié)合詩句和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記敘、如何描寫、如何議論、如何抒情的即可。
參考答案:一、二句記敘,
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huán)境,
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
所以用
”
而
”
字作堅決的轉(zhuǎn)折。三、四兩句議論,
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
”
人境
”
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至八句細致地描寫采菊的過程,
并以所見寫心境,
”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
中自有
”
悠然
”
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fā)感情:
”
忘言
”
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10.
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
有認為
”
悠然見南山
”
好的,
也有認為
”
悠然望南山
”
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要分析出
”
見
”
或
”
望
”
獨特的表達效果。可以結(jié)合作者的動作或感情去分析。
參考答案:
”
見
”
字好。
”
見
”
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
未留心、不經(jīng)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
”
悠然
”
情態(tài),
從而表達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
自然真切。
”
望
”
字好。
”
望
”
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
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的向往,
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
體現(xiàn)著藝術(shù)形式服從于思想內(nèi)容的創(chuàng)作原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15726.html
相關(guān)閱讀:楊炯《從軍行》閱讀答案
李白《送友人》賞析及中考預測
《晚步西園》閱讀答案
詩歌賞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附答案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