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翻譯:農(nóng)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fā)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酒漿,相互跟隨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去,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受炎熱的陽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在割麥者旁邊,
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里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xiàn)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nóng)耕蠶桑! 一領(lǐng)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底還有余糧。想到這些內(nèi)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白居易(
公元772
-846
)
,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為《白氏長慶集》。
1、
主題:詩歌描寫了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huán)境氣氛。
3、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本來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一幅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是一種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會使讀者去想,為什么會有這種反常。
4、
“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5、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既指出拾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tǒng)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勞和德望?既不務農(nóng),也不采桑,可一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末,倉庫里還存有余糧。默念著這些,私下里越發(fā)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
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對比,就是希望“
天子”
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27690.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悲陳陶》閱讀答案
《畫石》賞析
蘇軾《梅花二首》閱讀答案
《旅夜懷遠客》閱讀答案
《玉樓春 宋?宋祁》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