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齊州濼源石橋記 蘇轍 ⑴濼水之源,發(fā)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為?①,其淺可揭。城之西門,跨而為橋。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歲霖雨,南山水潦暴作,匯于城下,橋不能支,輒敗。熙寧六,七月不雨,明夏六月乃雨,淫潦繼作,橋遂大壞。知歷城施君辯言于府曰:“水歲為橋害,請為石橋,以紓其役。距城之東十五里,有廢河敗堰焉,其棄石鐵可取以為用!备闷溲裕愿孓D(zhuǎn)運使,得錢二十七萬,以具工廩之費。取石于山,取鐵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橋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門,安如丘陵,驚流循道,不復(fù)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視其工之良窳與其役之勞佚②,而勸相之。知歷城施君實具其材,兵馬都監(jiān)張君用晦實董③其事。橋之南五里,有大溝焉,屬于四澗,以殺暴水之怒,久廢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橋之西二十步有溝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則橋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舊而止。又明,水復(fù)至,橋遂無患。 ⑶從事蘇轍言曰:橋之役雖小也,然異時郡縣之役,其利與民共者,其費得量取于民,法令寬簡,故其功易成;今法嚴于恤民,一切仰給于官,官不能盡辦,郡縣欲有所建,其功比舊實難。非李公之老于為政與二君之敏于臨事,橋?qū)⒉痪。夫橋之役雖小,然其勞且難成于舊則倍,不可不記也。遂為之記。[注]①?:通“隍”,即護城河。②窳(yǔ):粗劣;勞佚:勞動的輕重程度。③董:監(jiān)督管理。22.第⑴段中“以紓其役”中的“役”具體是指 (2分)23.第⑴段中畫線處的表達效果是 (2分)24.總結(jié)濼源石橋建成的經(jīng)驗。(3分)25.下列對第⑶段蘇轍的話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今法”對百姓更為嚴苛 B.今法“寬簡”不如“異時”C.按“今法”來建橋更難 D.建橋的功與勞超過“異時”26.結(jié)合文意,對第⑵段的補敘作評析。(3分)
答案:
22.(2分)橋被水沖毀而需重復(fù)建橋的勞役之苦。
23.(2分)強調(diào)官兵合作緊密,建橋迅捷及人力、建材考慮周全。
24.(3分)官員的建言獻策;官府積極采納意見并從財力、人力上支持;各級官員的督察和監(jiān)管。
25.(2分)A
26.(3分)補敘了官員對建橋的督察和監(jiān)管,敘述了兩項附屬工程的精當處理,突出了官員的“老于為政”和“敏于臨事”。
譯文:
濼水,發(fā)源于齊州(濟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護城河,河水淺得提衣就能渡過。城的西門,跨河建了一座橋。從京城過往海上的人,都取道這座橋。每一只要連下幾天的大雨,南山下來的雨水暴漲,匯集到城下,橋不能抵擋暴雨的沖擊,就壞了。熙寧六(1073),七個月沒下雨,第二夏天到六月才下雨,過量的大雨連下幾天,橋被完全沖壞了。歷城知縣施辯向齊州府官建議說:“橋都被洪水沖毀,建議造一座石橋,來緩解橋毀后重復(fù)造橋的勞役之苦。距齊州城的東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廢棄不用的河堤,那里廢棄的石鐵可以取來造橋。”府官采納了他的建議,把(建石橋的計劃)報告了轉(zhuǎn)運使,得到(官府)二十七萬兩銀子,作為用工和伙食的費用。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庫拿來建材和工具,讓軍隊出工出力。從九月至十一月橋就建成了,百姓還不知道(此事)。(這座橋)有三個橋墩兩扇門,安穩(wěn)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
在這座橋還沒有建成時,太守李肅之每天都到城墻上,視察工程的好壞和勞動量的輕重,并且鼓勵施工人。歷城知縣施辯準備并供給各種施工材料,兵馬都監(jiān)張用晦實際監(jiān)督管理具體的事務(wù)。橋的南面五里處,有一條大溝,與四條小河相連,(原來是)用以減少洪水的沖力,廢棄很久沒有治理了,(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讓它完整無缺口。橋的西面二十步遠有一條溝,一個裴姓居民用石頭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夠流泄,橋因此受到?jīng)_毀的危害,就讓他拆除房屋,要求復(fù)原像最早那樣。又過了一,洪水再次來了,橋
沒再受到損害。
從事蘇轍說:建橋這種事雖小,但從前郡縣行事的方法,是把好處與百姓分享,勞役的費用按數(shù)量分派給百姓,這種法令寬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現(xiàn)在的法令嚴格要求要體恤百姓,(這樣的話)一切事務(wù)和費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務(wù)辦好,如果郡縣想有所作為,要成事比從前更難。如果不是太守李肅之富于治政經(jīng)驗和兩位官員(施君和張君)有辦事能力,這座橋或許建不成。建橋這種事雖小,但建好它比從前更費心更難幾倍,不能不把它寫下來。因此就寫了這篇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558667.html
相關(guān)閱讀: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曹伯啟《子規(guī)》閱讀練習及答案
《明史?趙彥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三國志?駱統(tǒng)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新五代史?孫德昭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