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怨慢
姜夔
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故前后片多不同。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予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shù)。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huán)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據(jù)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中《行實考·合肥詞事》的考證,姜夔二三十歲時曾游合肥,與歌女姊妹二個相識,情好甚篤,其后屢次來往合肥,數(shù)見于詞作。光宗紹熙二年(1191),姜夔曾往合肥,旋即離去!堕L亭怨慢》詞,大約即是時所作,乃離合肥后憶別情侶者也。
題序中所謂“桓大司馬”指桓溫!妒勒f新語·言語》載桓溫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所種柳皆已十圍,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題序中所引“昔年種柳”以下六句,均出庚信《枯樹賦》,并非桓溫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誤記。按此詞是惜別言情之作,而題序中只言柳樹,一則以“合肥巷陌皆種柳”(姜夔《凄涼犯》序),故姜氏合肥情詞多借柳起興,二則是故意“亂以他辭”,以掩其孤往之懷(說本夏承燾《合肥詞事》)。
上半片是詠柳。開頭說,春事已深,柳絮吹盡,到處人家門前柳陰濃綠。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斑h浦”二句點出行人乘船離去。“閱人”數(shù)句又回到說柳。長亭(古人送別之地)邊的柳樹經(jīng)?吹饺藗兯蛣e的情況,離人黯然銷魂,而柳則無動于衷,否則它也不會“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長吉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無情反襯自己惜別的深情。這半片詞用筆不即不離,寫合肥,寫離去,寫惜別,而表面上卻都是以柳貫串,借做襯托。
下半片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后的戀慕之情。“日暮”三句寫離開合肥后依戀不舍。唐歐陽詹在太原與一妓女相戀,別時贈詩有“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見”即用此事,正切合臨行懷念情侶之意!绊f郎”二句用唐韋皋事。韋皋游江夏,與女子玉簫有情,別時留玉指環(huán),約以少則五載,多則七載來娶。后八載不至,玉簫絕食而死(《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這兩句是說,當臨別時,自己向情侶表示,怎能象韋皋那樣“忘得玉環(huán)分付”,即是說,自己必將重來的。下邊“第一”兩句是情侶叮囑之辭。她還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歸來(“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則“怕紅萼無人為主”。因為歌女社會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其情甚篤,其辭甚哀。“算空有”二句以離愁難剪作結。古代并州(今山西)出產(chǎn)好剪刀,故云。這半片詞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非常凄愴纏綿。陳廷焯評此詞云:“哀怨無端,無中生有,?菔癄之情!保ā对~則·大雅集》卷三)可謂知言。
姜夔少時學詩取法黃庭堅,后來棄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將江西詩派作詩之藝術手法運用于詞中,生新峭折,別創(chuàng)一格。男女相悅,傷離怨別,本是唐宋詞中常見的內(nèi)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詞則與眾不同。他屏除?麗,著筆淡雅,不多寫正面,而借物寄興(如梅、柳),旁敲側擊,有?環(huán)宕折之妙,無沾滯淺露之弊。它不同于溫、韋,不同于晏、歐,也不同于小山、淮海,這是極值得玩味的。(繆鉞)
下片進一步從威力與功勛方面描寫仙姥的神奇。過片處先以兩個短語提挈,引起讀者的充分注意。然后以實筆敘寫仙姥指揮若定的事跡:她不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還派遣雷公、電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云:“六丁者,謂陰神玉女也!保,去鎮(zhèn)守濡須口及其附近的東關。這就把仙姥的神奇夸張到極度,儼然就是一位坐鎮(zhèn)邊關的統(tǒng)帥。緊接著詞人又聯(lián)想起歷史上曹操與孫權的濡須口對壘的故事,發(fā)出了深沉的感慨:“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為什么現(xiàn)實中的英雄人物竟沒有一個好手,結果卻只能憑仗一篙春水把北來的曹瞞逼走?這曹瞞當然不是歷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會是指歷史上的孫權。詞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歷史故事牽合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頌其神奇,如同小序結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歸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歷史人物表現(xiàn)他對現(xiàn)實的憤慨,因為當時距宋金的隆興和議將近三十年,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來阻止金兵的南下的。歷史摻和著現(xiàn)實,便使全詞呈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結句最為耐人吟味。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沒有一個頂用的,真正能夠以“一篙春水”迫使敵人不敢南犯的卻是“小紅樓、簾影間”的仙姥。封建社會的衛(wèi)道士總是把婦女看得一錢不值,甚至提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謬口號。而具有民主思想的詩人則往往有意夸大婦女的才能,抬高婦女的地位,借以貶低那些峨冠博帶、戎衣長劍、實際是酒囊飯袋的男人。姜夔此詞之所以被之管弦,刻之廟柱,說明他的思想傾向是符合當時人民愿望的。
“小紅樓、簾影間”的幽靜氣氛,跟上片“旌旗共、亂云俱下”的壯闊場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氣象,構成了不同境界。然正因為一個“小紅樓、簾影間”的人物,卻能指揮若定,驅(qū)走強敵,這就更顯出她的神奇。這種突然變換筆調(diào)的方法,特別能夠加深讀者的印象,強化作品的主題。姜夔曾在《詩說》中總結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說:“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贝嗽~結句,正是反終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個顯例,因此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601335.html
相關閱讀:晝眠呈夢錫 孔平仲閱讀附答案
《泛舟 薛蕙》閱讀及答案
宋詞賞析 姜夔 長亭怨慢?漸吹盡
[越調(diào)] 小桃紅[越調(diào)] 平湖樂對比閱讀附答案
裘萬頃《早作》閱讀答案及賞析-詩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