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詩中的折柳與折梅意境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折柳•折梅
中華民族無比豐富的文化寶藏,是我們炎黃子孫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她帶給我們的身心愉悅、審美感受、精神升華和素養(yǎng)積淀,遠不是一張考卷所能涵蓋的,“一篇佳構,可能伴隨我們終生的跋涉;一句雋語,往往會成為滴入精神荒漠的露珠”(引自《詩詞賞析句典•絮語》)。應讀者要求,本學期我們再開辟一個有關古典文化的新專欄———“說文談史”,給大家講述一些有趣的文史知識、典故、佳話、故事,并配以情景圖畫,希望能在輕松愉快中帶給大家陶冶和享受。
唐開元22年(公元734年),李白游洛陽時,寫了一首《春夜洛陽聞笛》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中第三句的“折柳”即《折楊柳》。原來是漢樂府曲名,多寫離情別緒。后人常用《折楊柳》來寫離別懷念之作。比如: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張九齡《折楊柳》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李白《折楊柳》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梁簡文帝《折楊柳》
后來逐漸形成折柳風俗,唐代尤其盛行。長安東郊有一個叫灞陵的地方,在漢文帝的墓地附近,跨水建橋,名叫灞橋。因為此處是出入長安的通衢之處,文人墨客在此送別親朋好友時,都折柳相贈,寄托離別之情,所以據傳李白的《菩薩蠻》詞有:“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陵傷別”竟然成了時尚。值得注意的是,唐詩里有時用“折柳”表示送別,有時則用“折柳”表示思念,像上面所引張九齡、李白、梁簡文帝所寫的《折楊柳》就是。
李賀有一首《致酒行》,其中兩句是: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主父偃西游不歸時間很長,家人思念深切,所以“折斷門前柳”。“斷”是“盡”的意思。為什么斷可以講成盡呢?這可以從“吹不斷”的“吹斷”,“望斷南飛雁”的“望斷”中看出。前人曾講錯了斷字,鬧了不少笑話。注釋李賀詩的清代學者王琦竟說因為攀樹時間太長,柳條終因不堪而折斷,成了后人的笑柄。
據《荊州記》載,南朝宋人陸凱和范曄是好朋友。一次范曄因公到了北方,陸凱思念他,寫了一首詩寄給范曄,并奉上一枝梅花。詩是這樣寫的: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一枝春,是指梅花;隴頭人,指范曄。古樂府有《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而此時范曄正好在北方,非常貼切地表達了思念之情。陸凱用“折梅”把南國的春天帶到北方,贈給好友。折花贈遠以表示情誼這是古來習俗,梅花不僅開得早,而且象征友誼的純潔堅貞。因吳歌《西洲曲》中的女子有“折梅寄江北”之舉以示愛情,所以“折梅”有時又表示情人的愛。讀時要仔細分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615050.html

相關閱讀:《陳丞相世家》閱讀練習及答案(二)
鄭燮《題畫》閱讀練習及答案
袁宏道《華山別記》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春山月夜》閱讀練習及答案
李攀龍《出郭》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