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胡祗?
幾枝紅雪①墻頭杏,數(shù)點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幾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diào)和燕子泥。綠窗春睡覺來②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注】①紅雪:形容初春盛開杏花的繁茂。②覺來:醒來。
1:第一首小令的第四句點明時令,請簡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2:第二首小令寫殘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賞析。(3分)
參考答案
1:第一首小令第四句承接前兩句,并與若隱若現(xiàn)的點點青山疊加,以渲染下句“宜醉不宜醒”的感受。
1:第二首用“殘花”作主景,用“細雨”作背景,用“窗外曉鶯啼”作主調(diào),作者以小小的蟲鳥活動喚起春天的生趣,以喜悅的心情寫殘花,不給人零落凄涼之感。
二:
(1)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舉例說明。
(2)本曲重點寫的什么?
(3)試從“情與景”角度鑒賞這支小令。
(1)答案:(1)對偶:幾枝紅雪墻頭杏,數(shù)點青山屋上屏;借喻:紅雪。“紅雪”的意思是紅杏如雪,形容繁茂;反問:一春能得幾晴明?
(2)答案:(2)這支曲子重點是“晴”。
(3)答案:(3)這支小令開頭兩句寫景:先寫墻頭杏花如紅雪,次寫屋后青山似畫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贊美陽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愛好自然的審美情趣和悠然滿足的心情。
譯文
幾枝初開的杏花紅雪般堆在土狀,點點青山如畫屏一樣隱現(xiàn)在屋上。一個春季,能有幾天這樣明媚、晴朗?陽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適合醉眼朦朧地而不適合清醒地去欣賞。
花雖殘了,蜂兒卻把它釀成了蜜,雨雖來了,燕子卻借它調(diào)好了筑窩的泥。綠蔭窗下,濃睡的我醒來已經(jīng)很晚了。是誰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鳴叫的黃鶯。
賞析:
《陽春曲·春景》是元代散曲作家胡祗?的組曲作品。在全組曲三支小令中作者描繪了十分甜美、令人迷癡的春景:繁花凋謝,卻被蜂兒釀成了蜜糖;細雨飄飄,燕子用它和泥筑成了自己的窩。綠窗春宵,甜夢忽醒,原來是窗外曉鶯在呼喚。在細小的物像中顯出大自然復(fù)蘇后的生機。此曲化用了孟浩然“春眠不覺曉”、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的詩境。全組曲三支小令各有側(cè)重,又渾然一體。
第一首可名之為“春晴”。首兩句寫景。首句寫墻頭杏花。這里的杏花不僅有數(shù)支,而且像堆瓊砌玉的紅雪般,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寫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較遠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風。“一春能得幾晴明?”強調(diào)這晴的難得,這一問句流露出了作者滿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贊美令人陶醉的陽春三月,顯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態(tài)。
第二首可名之為“春睡”。“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diào)和燕子泥。”花雖然殘了,蜂兒卻還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從殘蕊中采蜜。這樣的殘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給人以零落凄涼之感。春雨往往令賞春者掃興,可是燕子卻還在雨中穿梭忙碌,銜泥筑窠,紛紛的細雨不但沒有妨礙它們,反而幫助它調(diào)和泥土。燕子這是非常感激這細雨。燕子無情,人是有情的,這是詩人在贊美春雨。這兩句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觀察的細致入微,從小小的蟲鳥活動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悅的心情寫了殘花、細雨,寫了春的另一種旖旎。“綠窗春睡覺來遲”寫窗內(nèi)人的濃睡,似與窗外的燕、蜂無關(guān),但一個“春”字點出了前后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加一個“綠”字對“春”做了補充,窗內(nèi)窗外聯(lián)成一片了。睡意之酣暢,正因為春天氣候之宜人。“覺來遲”,畢竟還是醒了。是因為“窗外曉鶯啼”驚醒的,這是對鶯聲的欣悅。這里寫濃睡,是寫了春天;寫醒叫覺,也是寫春天;都寫了春天的美好。
附
【中呂】陽春曲·春景
幾枝紅雪墻頭杏,數(shù)點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幾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diào)和燕子泥。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一簾紅雨桃花謝,十里清陰柳影斜。洛陽花酒一時別。春去也,閑煞舊蜂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633349.html
相關(guān)閱讀:范仲淹《滕待制宗諒墓志銘》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宋史?歐陽修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楊萬里《好事近》(月未到誠齋)閱讀及答案
劉基《尚節(jié)亭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張養(yǎng)浩《晨起》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