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①此詞抒寫鄉(xiāng)思旅愁。
①黯鄉(xiāng)魂:黯,沮喪愁苦;黯鄉(xiāng)魂指思鄉(xiāng)之苦另人黯然銷魂。黯鄉(xiāng)魂,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②追旅思:追,追纏不休。旅思,羈旅的愁思。
③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裝。按本文意應(yīng)作“除非夜夜好夢留人睡”。這里是節(jié)拍上的停頓。
④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思考與練習(xí)]
(1)詩歌的開頭用碧云、 、 、 ,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哪兩句詩從眼中實景轉(zhuǎn)為意中虛景?
(3)“芳萆”歷來是別離主題吟詠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萆,更行更遠還生”。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無情,其實流露出來的意思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黃葉 綠波 翠煙
(2)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3)作者的多情和重情。
二:
4.“碧云天,黃葉地”這兩句被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的一支曲子化用。這支曲子被譽為劇曲中的“秋思之祖”,請寫出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內(nèi)容。(2分)
6.本詞是鄉(xiāng)思離愁之作,請結(jié)合全詞分析作者是怎樣抒寫“鄉(xiāng)思離愁之深重”的。(3分)
參考答案
4.(端正好)(1分):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1分,錯一處無分)
5(3分)“山映斜陽天接水”(1分)“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寫景轉(zhuǎn)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啟下(或過渡。)(1分)“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內(nèi)容上的作用:以芳草無情反襯人之有情。(1分)
6.(3分)答案要點: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鄉(xiāng)思離愁;“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飄泊異鄉(xiāng)之久,與鄉(xiāng)思離情之深自見;從“斜陽”到“明月”顯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xiāng)思離愁之深重;從“酒入愁腸”句可看出,詩人借酒澆愁,但愁情難遣,足見鄉(xiāng)思之纏綿。(答足三點給滿分)
【解析】抓住“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中“黃葉、秋色、寒煙”這些典型的意象來揣摩,體會“黯鄉(xiāng)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兩句明顯帶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就可品味出作者的鄉(xiāng)思離愁。
三:
、賹@首詞的分析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ā 。?br /> A.開頭兩句,描寫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蒼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鄉(xiāng)魂,追旅思”是說詩人面對秋景更加思念故鄉(xiāng),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憶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兩字意為“除此之外,別無可能”。
D.這是古代詩詞中借秋景抒發(fā)離別之情的名篇,情雖悲涼哀婉,氣卻沉雄剛健。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圻@首詞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試題答案:
①B
②詩人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即借無情的芳草表達出了濃重的離愁別恨。
③要點:
描寫視角頗具匠心。從高到低或從上到下(碧云天,黃葉地),由近及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突出秋景的鮮明色彩: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
抓住典型景物大處落筆,境界開闊,寫景中暗寓離情。
4.上片描寫的秋景有那些特點?“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這句詩的含義是什么?表情達意的特點是什么?
答案: ①景物特點:寥廓蒼茫,迷蒙凄清,蕭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頭的極遠處,觸動了詩人的離愁別恨;芳草“無情”正反襯出詩人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的深濃;寫景中帶出一個“情”字,為上片的寫景轉(zhuǎn)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過渡。
②意思是說,除非好夢才能使詩人入睡,否則鄉(xiāng)思旅愁縈繞心頭無法入睡;好夢顯然指夢中返鄉(xiāng)與親人團聚。 這句詩委婉含蓄地表達了羈旅愁思。
四
注釋:這首詞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時所作。
(1)分析這首詞的寫作技巧》
答:寫作技巧①借景抒情,情境交融。借“黃葉”“秋色”“寒煙”“斜陽”“芳草”等意象組成了 深秋特有的景色,寄托情感,抒發(fā)作者的思鄉(xiāng)年親之情和愁腸悲傷之感。②反襯手法:通過描寫景物,表現(xiàn)詞人胸懷開闊喝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大自然的熱 愛,從而反襯憂愁傷神的離情。
(2)試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做具體賞析。
答: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寫詞人本來想借酒排遣思鄉(xiāng)之苦,結(jié)果反而更加增加了苦痛。該句與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有異曲同工之妙,將濃濃的鄉(xiāng)愁和相思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譯文】
碧藍的天空飄著屢屢白云,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黯然感傷的他鄉(xiāng)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dāng)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簡析:
這是詞人秋日旅途思鄉(xiāng)之作。詞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云、黃葉、翠煙、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的遼闊蒼茫景色,詞人觸景傷懷,抒寫夜不能寐、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故里的深情。
上片著重寫景,詞以“碧云天,黃葉地”開篇,展開一幅天高氣爽、黃葉滿地的蒼莽秋景圖。“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寫在廣袤無垠的天地中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蕭瑟秋色與江中水波的相連,蒼翠的寒煙迷漫在江波之上。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緒。“山映斜陽天接水”一抹斜陽映照群山天連著水,接下來兩句由眼中實景轉(zhuǎn)為意中虛景:凄凄連綿的“無情芳草”蔓延無邊。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傷感?
下片抒情,“黯鄉(xiāng)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詞人離鄉(xiāng)背井,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夢,在好夢中才能得片刻安睡。此處詞人運用反襯的手法,意為除去酣夢,日日為相思所困擾。“明月高樓”不敢登,勸告自己“休獨倚”,怕登樓遠眺,勾起思念。明月圓圓,反襯孤獨與悵惘,他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但卻杯杯都“化作相思淚”,懷鄉(xiāng)之情和羈旅之思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此詞的意境開闊,氣勢宏大,但又柔情似水,細膩感人,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宋詞中的名篇。
賞析:
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xiāng)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tǒng)的離愁別恨的范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xiāng)思。起手兩句,即從打出落筆,濃墨重彩,展現(xiàn)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衰颯之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化用這兩句,改為“碧云天,黃花地”,同樣極富畫面美和詩意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gòu)成一幅極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凄凄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里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fā)有關(guān)的聯(lián)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xiāng)思別情相聯(lián)系。這里的芳草,同樣是鄉(xiāng)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xiāng)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里,方由寫景隱逗出鄉(xiāng)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diào)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xiāng)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xiāng)魂”“旅思”。鄉(xiāng)魂,即思鄉(xiāng)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xiāng)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xù)。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diào)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xiāng)時間之久與鄉(xiāng)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它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作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樓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fā)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xiāng)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jié)構(gòu)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xiāng)思反而更增鄉(xiāng)思之苦了。結(jié)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tài),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xiāng)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fā)下發(fā)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jié)構(gòu)和情景結(jié)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麗景與柔情的統(tǒng)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tǒng)一。寫鄉(xiāng)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diào)卻近于傳統(tǒng)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于閨閣庭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637619.html
相關(guān)閱讀: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蔡松年《鷓鴣天?賞荷》閱讀答案及賞析
《南史?鄭鮮之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宋史?楊萬里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
《三國志?王修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