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及作者簡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詞閱讀及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周瑜大敗曹操處,現(xiàn)湖北赤壁西北長江兩岸

2.銷:銷濁。

3.將: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凈。

5.銅雀:臺名,建安十五年(210)由曹操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上居姬妾歌姬,是曹操暮年行樂處!端(jīng)注·濁濟水篇》:"鄴西三臺,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韻譯>

一只古老的斷戟沉落江底,流逝的歲月也未使它銷蝕,

拿起磨出洗凈的斷戟,我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歷史形勢將整個改觀)

那美麗的大喬、小喬,就只有永遠鎖在銅雀臺里了。

<評析>

這首詩是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fā)作者情感。詩人過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并非赤壁,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長江南岸),有感于三國時代英雄的成敗,借題發(fā)揮,雖以地名為題,實則詠史懷古。

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zhàn),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果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tǒng)帥周瑜,乃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詩篇開頭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zhàn)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jīng)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xiàn)在被人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戰(zhàn)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zhàn)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其興感之由。

后兩句是議論。在赤壁戰(zhàn)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zhàn)勝了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zhàn)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zhàn)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么,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銅雀臺在鄴縣,鄴是曹操封魏王時魏國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后來的詩論家對于杜牧在這首詩中所發(fā)表的議論,也有一番議論。宋人許?《彥周詩話》云:“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yè),系此一戰(zhàn)。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這一既淺薄而又粗暴的批評,曾經(jīng)引起許多人的反對。如《四庫提要》云:“(許?)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這話說得很對。正因為這兩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于東吳統(tǒng)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zhàn)的軍事統(tǒng)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zhàn)役并無關系,但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于曹操;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

詩的創(chuàng)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如果按照許?那種意見,我們也可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寫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韻腳雖然無一不合,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里,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另外,有的詩論家也注意到了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如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蓖鯃蜥椤豆唐詩合解》也說:“杜牧精于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边@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慮的。杜牧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zhèn)、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jīng)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zhàn)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zhàn)場時所發(fā)出的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來罷了。

<文學常識>

體裁:詩

類別:七言絕句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者小傳: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杜荀鶴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倍洳度菖_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敝^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jīng)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毒湃正R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fā)”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677252.html

相關閱讀:陳子龍《江城子?病起春盡》閱讀答案及賞析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閱讀附答案
吳偉業(yè)《江樓別幼弟孚令》閱讀答案附賞析
《與四弟書 曾國藩》閱讀訓練附翻譯答案
《雙調?蟾宮曲 自樂》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