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王維《山中送別》閱讀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詞閱讀及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題解

詩題“山中送別”,顧名思義,寫的是詩人于山中送別友人。一般認為,此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期間。

送別詩一般都側重寫送別的過程,如送別時的景色、宴飲,送別時的殷殷話別、依依不舍,等等。而這首詩另辟蹊徑,直接從送別之后寫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詩人在自己隱居的山中送別了友人,太陽西落時,他掩上柴門。

詩歌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如此平淡,難道這場送別對詩人來說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從白天送走友人,跳躍到傍晚關上柴門。在這段時間內,詩人做了什么、想過什么,詩里都沒有說。詩人的內心,真的那么平靜,沒有生起一絲波瀾?

有過離別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離別后的獨處,才更令人黯然神傷。此時,獨自一人的追懷、遙想,反復的體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悵惘之情,變得更加濃重,更加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必定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人只輕輕描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太陽西落,掩門閉戶,這只是一個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動作,但卻已經(jīng)足以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掩門之前,詩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樣打發(fā)漫漫白日的?白天終究還是相對熱鬧的,在繼日暮而來的黑夜里,在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之后,詩人又將如何度過這漫漫長夜?

原來,詩人所有的不提不說,并不意味著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對待這場送別。送別雖罷,離情未罷,思念未罷,反而愈發(fā)沉重、綿長,無法排遣!叭漳貉诓耢椤,是因為友人離去,孤寂無聊,再也沒有往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那樣的閑情逸致,也無心再去欣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獨自掩門,無非是想讓自己平靜下來,靜靜地懷想,靜靜地沉思。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綠了,你還回來不回來呢?這是詩人掩門后的所思所想!冻o?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嘆游子久去不歸。詩人化用此句,可見直到日暮,他仍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友人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

“王孫歸不歸”,本應是相別之際詢問友人的話,卻成了詩人獨自思忖之辭。他對友人的深深思念,對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這一句問話中。詩人默默自問,卻無法自答。

明人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將此詩解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友人之歸期難必!贝翰荼囟ㄒ荒暌痪G,而友人的歸來與否,卻還有無數(shù)的未知和懸疑。想到這些,詩人大概要徹夜難眠了。

評解

王維五絕,極善于選取一種獨特的情景片斷,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傳情達意。此詩即為很好的代表。詩寫送別,卻并不直接寫離別情態(tài),而是將筆觸直接伸向別后,以別后情景反襯惜別之意,構思非常巧妙。

全詩明白如話,看似平淡,卻余味悠長,令人低回想象于無窮。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與別后的無盡思念,不著半字,卻見于言外,深厚、真摯,令人神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781612.html

相關閱讀:《曉出黃山寺》閱讀答案
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原文、譯文、賞析及柳亞子原詞
《雨晴》閱讀答案(2015營口市中考語文)
朱服《漁家傲?小雨纖纖風細細》閱讀答案及賞析
宋詞賞析 朱熹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