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中秋
向子湮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yīng)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馀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fēng)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明月的詞作,借“月有盈虧”的現(xiàn)象,抒發(fā)“煩玉斧、運風(fēng)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煉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cè)艷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自然不知高出多少?胺Q詞中上品。
上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云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凈”之句的出現(xiàn),不僅使它頓失俗態(tài),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明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對象──月亮,且出語自然輕松、比喻貼切。緊接著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桂,應(yīng)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xí)庸廨x流溢。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dāng)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痹轮兄铮(dāng)指桂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桂樹。詞人在這里是反其意而用,態(tài)度明確地發(fā)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好一個“無遺照”!好一個“山河倒影”!一心想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國土的愛國詞人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fā)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桂”,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是否諧音巧合?!因“檜”本與“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fā)“會”音。如果不是偶然巧合,則又加深一層強(qiáng)烈的政治色采。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馀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馀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fā)的卻是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恃權(quán)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耙莆页坏饺场敝械摹叭场保浦干裨捴械暮I先缮脚钊R、方丈、瀛州;這種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詞人在悲憤之極時尋求解脫的思想流露,但這只是剎那間的閃現(xiàn),很快又對著明月再次點燃起希望“問?娥、緣底事,乃有盈虧”?又是一個問句。“?娥”即指神話中主管月宮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漢文帝劉恒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這是借向嫦娥發(fā)問到底因為什么事,竟然出現(xiàn)讓月亮?xí)r而圓時而缺的現(xiàn)象,以引出下面要說的正文:“煩玉斧、運風(fēng)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一個“煩”字又引出了一則神話故事,據(jù)《酉陽雜俎?天咫》記“舊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边@幾句是說: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fēng)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tǒng)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這是詞人夢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發(fā)。然而,詞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親率部隊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抵抗過強(qiáng)大的金兵,慘痛的教訓(xùn)告訴他要把希望變成現(xiàn)實,必定要不屈不撓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便是尾句“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所顯示的內(nèi)容。如何理解“醉”和“醒”?“醉”應(yīng)指受挫折、受貶謫后不得不以酒澆愁而醉;“醒”則是除奸、殺敵、收復(fù)國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圓月為內(nèi)容的詞篇,自當(dāng)首推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作,其拳拳繾綣之情、豪爽浪漫之氣充溢流動,后人無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詞,追從東坡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蓋山河而言,差可與蘇詞比肩。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819932.html
相關(guān)閱讀:《長相思?一重山》閱讀及答案
對月思故山 朱熹閱讀附答案
張養(yǎng)浩《黃州道中》閱讀答案
《清溪行 李白》閱讀及答案
登岳陽樓 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