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李孝伯,高平公順從父弟也”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高中古詩詞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李孝伯,高平公順從父弟也。父曾,少以鄭氏《禮》、《左氏春秋》教授為業(yè)。郡三辟功曹,并不就。道武時,為趙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數(shù)為山東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憚不入境。
孝伯少傳父業(yè),博綜群言,美風儀,動有法度。從兄言之太武,征為中散,謂順曰“真卿家千里駒也”。遷秘書奏事中散,轉(zhuǎn)散騎侍郎、光祿大夫,賜爵魏昌子。委以軍國機密,甚見親寵,謀謨切秘,時人莫能知。遷北部尚書。以頻從征伐規(guī)略之功,進爵壽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聞車駕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義恭率眾赴彭城。太武至彭城。宋徐州刺史武陵王駿遣人獻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請駱駝。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門,駿亦使其長史張暢對。孝伯日:“主上有詔詔太尉、安北,可暫出門,欲與相見。今遣賜駱駝及貂裘雜物。”暢曰:“有詔之言,何得稱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于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孝伯風容閑雅,應(yīng)答如流,暢及左右甚相嗟嘆。帝大喜,進爵宣城公。
孝伯體度恢雅,明達政事,朝野貴賤:成推重之。景穆曾啟太武,廣征俊秀,帝曰:“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為?假復(fù)求訪,此人輩亦何可得?”其見貴如此。或有言事者,孝伯恣其所陳,假有是非,終不抑折;及見帝,言其所長,初不隱人姓名,以為己善。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誅后,軍國謀謨,成出孝伯。太武寵眷,有亞于浩,亦以宰輔遇之。卒之日,遠近哀傷焉。孝伯美名,聞于遐邇。李彪使江南,齊武帝謂曰:“北有李孝伯,于卿遠近?”其為遠人所知若此。
節(jié)選自《北史·李孝伯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于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
B.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于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
C.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于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
D.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縱為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于鄰國之臣/又何至杜門絕橋/既開門/暢屏人卻仗出/受賜物/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指堂房親屬,從父年長于父者稱為從伯,年幼于父者為從叔,從伯即堂伯、從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
C.“山東”作為一個地理區(qū)域的名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即今天山東省所在區(qū)域,又稱齊魯。
D.“爵”即爵位,是一種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zhì)待遇的尊號,多根據(jù)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授予,可世襲。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孝伯少承父業(yè),為官多有功勛。他少年時繼承父業(yè),博覽群書;擔任趙郡太守,丁零不敢入境騷擾,擔任北部尚書,征戰(zhàn)規(guī)劃謀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辭,聲名播于遠近。李孝伯與張暢相見時應(yīng)答如流,張暢及左右很是贊嘆;李彪出使江南,齊武帝特意向他問起孝伯的才能。
C.李孝伯不隱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讓人充分發(fā)表意見,即使說得不對,也不加指責;等見到皇帝,說起別人長處,他從不埋沒別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賞識,執(zhí)掌軍國大權(quán)。太武帝夸贊說,有一個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崔浩被殺后,李孝伯執(zhí)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輔之禮待他。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委以軍國機密,甚見親寵,謀謨切秘,時人莫能知。
(2)孝伯體度恢雅,明達政事,朝野貴賤,咸推重之。

參考答案
4.B
5.C
6.A
7.(1)太武帝把統(tǒng)軍漢國的機要大事交付給他,他很受親近寵愛,謀劃機密事宜,當時的人沒有誰能夠知道。
(2)李孝伯氣度恢弘高雅,通曉政務(wù),朝廷民間不論地位尊貴還是卑下的人,都推崇敬重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877117.html

相關(guān)閱讀:《題長蘅次醉閣》閱讀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閱讀答案
濱海中學(xué)校本課程◆屆高三語文學(xué)科一輪復(fù)習(xí)◆導(dǎo)學(xué)案:古典詩歌鑒
閱讀[唐]馬戴的《落日悵望》有答案
詩詞鑒賞《臨江仙 (徐昌圖)》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