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選自《北齊書•樊遜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B.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C.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D后崔暹大會/賓客大司馬襄城王元旭時亦在坐/論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佳行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
5.下列對文中加點同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掾”原為佐助之意,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如“掾曹,掾史,掾?qū)佟?ldquo;計掾”是古代州郡的計吏。
B.“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轉(zhuǎn)達臣子進言意愿的侍者,后發(fā)展為帝王的謙稱。
C.“表”是給呈帝的奏承,與之相關(guān)的詞語“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簡,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這個程序叫“殺青”,也叫“汗青”。選文中“殺青”指書籍定稿。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樊遜有責任心,讀書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顧,愿與兄長一同致力家業(yè);在母親開導下,他又全力研讀典籍,并常在墻上題字以自勉。
B.樊遜頗有文才,能把握時機,在擔任臨漳小史時,他欽佩縣令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頌》,受到縣令的賞識,被提拔為主簿。
C.樊遜善于策對,治國有見地,他認為國家應(yīng)該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沒人才;他認為王者之道應(yīng)以禮樂為先,后用刑罰,恩威并施。
D.樊遜能以史為鑒,處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書時,借鑒漢代劉向的做法,搜集種不同版本的書籍對照校定,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昧旦坐朝,留心政術(shù),明罰以糾諸侯,申恩以孩百姓。(5分)
(2)凡得別本三千余卷,《五經(jīng)》諸史,殆無遺闕。(5分)
參考答案
4.C
5.B(陛下不是帝王的謙稱,而是對帝王的尊稱)
6.D(原文沒有“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的依據(jù)。)
7(1)專注政治方略,嚴明刑罰來督察諸侯,重申恩德來撫愛百姓。(5分。“糾”“申”“孩”各1分,句意2分)
(2)總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經(jīng)》和各種史書,幾乎沒有缺遺漏缺失的。(5分。“凡”“殆”“闕”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樊遜,字孝謙。河東北猗氏人。樊遜自小讀書,常常受到兄長樊仲照顧。不久他自責地說:“我名義上是弟弟,難道接受安逸,能不感到慚愧嗎?”想要與兄長一同致力家業(yè)。母親馮氏對他說到:“你想要做小事嗎?”他有感于母親的話,于是一心鉆研典籍,常在墻上書寫“見賢思齊”四字,用來勉勵自己。恰逢本州淪陷,寄居鄴中,擔任臨漳小史?h令裴鑒為官清廉勤苦,所以出現(xiàn)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遜寫了十首《清德頌》呈上,裴鑒非常欣賞推重,提拔他做了主簿,并將他推薦給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賓客。后來崔暹聚集賓客,大司馬元旭當時也在座,討論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著樊遜說:“這個人學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參軍的人選。”元旭看著樊遜說:“能否屈就嗎?”樊遜答道:“我家不是名門,可不敢擔任這樣的重任。”天保元年,本州又征召舉薦樊遜為秀才。天寶五年正月,皇上下詔書征問選拔賢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遜對答說:“今天的王公卿相,也許是上天授命,讓他們?nèi)ブ卫,他們有什么不順從的。高官顯職,只能授給才能出眾的人。不要讓反對讖術(shù)的桓譚,職位只做到郡丞;身負奇才的趙壹,最終僅為計掾。那么就會天下歸心,賢愚知恩感德,品行端正的人離開又返回,由此說來,皇上可以問心無愧。”皇帝又問刑罰的寬嚴,他對答到:“皇帝您,天亮上朝,專注政治方略,嚴明刑罰來督察諸侯,重申恩德來撫愛百姓。英明君王的政治,一定要以禮樂教化為先,如果還有不順從的,才用刑法條文,寬嚴并施,急緩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安治,大道得以施行。”七年,皇帝下令讓他校定群書,樊遜等十一人受尚書調(diào)遣一同參加校定。當時秘府中的書籍錯誤很多,樊遜就建議說:“據(jù)說,漢中壘校尉劉向奉命校定典籍,完成每本書的校對,就上表章說:‘臣劉向的藏書,太史公的書,以及內(nèi)外的書籍收集起來,將多個版本相互比照校對,這樣后再定稿。’劉向的這些舊事,現(xiàn)在保存在府閣,假如要刊定群書,就一定得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藏書極多的人,請下令借來各種版本以參校正誤。”總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經(jīng)》和各種史書,幾乎沒有遺漏缺失的。八年,皇上下令尚書為東西二省選拔官員,主管官吏考策問,樊遜是當時第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907770.html
相關(guān)閱讀:曹操《苦寒行》閱讀答案
《外戚傳序》“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附賞析)
《題潼關(guān)樓》閱讀答案
《郡圃春晚》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