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fù)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宮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賜、興。
(節(jié)選自《晉書•李密傳》)
【注】①醮:jiào,改嫁。②??:zhēng,熱切的樣子。③游夏:孔子學(xué)生子游、子夏。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B.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C.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D.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5、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密的上疏《陳情表》被認(rèn)定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自己應(yīng)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言辭慷慨,表達(dá)感情直接坦率。
B.三國時期的蜀漢,終于漢懷帝劉禪。蜀國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帝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劉禪卻樂而忘本,樂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后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來源:學(xué)科網(wǎng)]
D.古代臣民上書言事分為“上書”、“上疏’和‘上封事”,其區(qū)別在于“上書”是臣民向皇帝進(jìn)言所采用的最常見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上封事則是向皇帝進(jìn)諫帶有機(jī)密性文書。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密幼年喪父,母親再嫁,年僅幾歲的他熱切地思念雙親,不能自已,以致憂思成疾。
B.“周門人方之游夏” “數(shù)使吳,有才辯”“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 等表現(xiàn)出李密有才干。
C.晉武帝讀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陳情表》后,贊揚(yáng)他是真名士,并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喪期滿,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dān)任太子洗馬。
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jī),李密賦詩一首,詩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見機(jī)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職。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有暇則講學(xué)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2)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
參考答案
4.【答案】B
5.【答案】A【解析】“慷慨陳詞,直接坦率”有誤,言辭懇切,表達(dá)情感委婉暢達(dá)。
6.【答案】D【解析】“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有誤。李密想入朝為官,并希望得到升遷,但因朝廷中無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調(diào)任漢中太守。他心懷不滿,作詩發(fā)牢騷。
7、(1)(李密)有空閑的時間就講學(xué),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子游、子夏。(“師”、“方”為關(guān)鍵得分點)
(2)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dāng)?shù)模虼丝酌鞯难哉摻陶d就要具體瑣碎。(“敵”、“碎”為關(guān)鍵得分點)
【參考譯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為武陽人( 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當(dāng)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感戀雙親,思念至深,以至憂思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順和恭敬而聞名。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邊,夜里不脫衣睡覺。為祖母端飯菜、喂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后才讓祖母飲食或服用。有空閑的時間他就講學(xué),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子游、子夏。他年輕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后,泰始初年,晉武帝征召他擔(dān)任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就沒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說:
……(《陳情表》譯文省略)
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后,說:“李密這個名士,不是徒有虛名。”于是收回對他的任命。后來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后,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dān)任太子洗馬。司空張華問李密:“安樂公這人怎樣?”李密說:“可以說僅次于齊桓公。”張華問其中的緣故,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諸侯,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與魏國抗衡,任用黃皓卻喪了國,由此可知他倆的成敗原因是一樣的。”張華接著問:“孔明的教誨為什么那么具體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間說話,所以言辭簡潔優(yōu)雅;《大誥》中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瑣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dāng)?shù)模虼丝酌鞯难哉摻陶d就要具體瑣碎。”張華認(rèn)為他說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調(diào)做溫令,卻憎恨一個擔(dān)任從事的下屬,他曾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zāi)難不會停止。”他的下屬把信的內(nèi)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里清廉謹(jǐn)慎,沒有彈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調(diào)回京城任職,可是他在朝中沒有靠山,于是被調(diào)任漢中太守,自認(rèn)為失去了很重要的機(jī)會,心懷怨恨。等到在東堂賜宴餞別時,皇上下詔命令李密賦詩,李密在詩的末章說:“人們也都說過這樣的話,有因才會有緣。(當(dāng)官的人)皇宮中如果沒有權(quán)勢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種田。圣明的君主在上,這話怎么能這么說呢!”武帝對此很生氣,都官從事等(見機(jī)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職。后來李密死在家中。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李賜、一個叫李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929909.html
相關(guān)閱讀:岳飛《小重山》閱讀答案
“孔道輔,字原魯,孔子四十五代孫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黃遵憲《夜起》閱讀答案
《含山店夢覺作》《宿漁家》比較閱讀及答案
《勞停驛 歐陽修》閱讀答案(2015高考湖北卷)